美文网首页读书
重新审视政治——我读《政治学的邀请》一书

重新审视政治——我读《政治学的邀请》一书

作者: 山中君 | 来源:发表于2017-05-09 23:48 被阅读374次

    在职读研时,我学习了网络课程“政治理论”。其间我有幸阅读了《政治学的邀请》(西班牙费尔南多·萨瓦特尔著,魏然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一书,最大的认识就是我们必须要重视审视政治,这也是我学习本门课程感受最深、体会最真与收获最多之处了。

    在中国大陆,人们似乎不太喜欢政治,对政治很没好感,似乎其中充斥着权力斗争和官场腐败,以及更多见不得人的事,而事实上远非如此。由于意识形态被过分强调的缘故,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乃至研究生,我们学的政治都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而不是本真的政治学,须知政治学是一门严肃的科学。我们也许是看惯了中国与众不同的政治,受够了所谓的“政治学习”,听够了所谓的“讲政治”,才开始讨厌政治的,正如坐井观天。因而,必须拨开迷雾,冲破遮蔽,看看政治和政治学的真面目。

    作者在本书“第一版序言”中强调了政治学与伦理学的差异,“政治学立场寻求的则是另一类型的协议——与其他人的协议。它所关注的是协调配合与机构组织——某些事情可能会影响到许多人,于是众人就此结成组织”(第一版序言第3页,以下只标页数),“在政治学领域,个人自由表现在创造体制、法律以及能够长久维持的管理模式……这些微妙的机器极易损毁,永远不会完全按照人们的设想来运转”(第一版序言4)。政治离不开组织和体制,最先有个人,后才有人际交往,最后才构成社会,终有政府和国家。这就意味着,作为公民,我们就得积极了解并参与公共事务,因为公共事务都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而国人大多对公共事务表现得冷漠,觉得与自己无关,这无异于把属于自己的权利让渡给他人,他人乱来一套自然也就不足为奇了。作者说,“一个人怎么可以生活在政治社会中却对政治不闻不问?放弃政治怎么可能不是一种政治立场?这当然是最糟糕的政治立场,因为我们原本具备参与决策的能力,现在却将它让给别人,自己还浑然不觉,殊不知那些政治决策或早或晚都会影响到我们自己”(145),这句话极富警醒的力量!

    作者认为每个人都有“以一种合乎人性的、尽可能完满的方式享受人生”(第一版序言6)的权利,“生命,不该贡奉给神明,不必祭献给民族,也不必交付给受苦受难的全人类”(第一版序言6)。但作者也补充说,这必须“生活在社会中”。有社会即有政治,也就有政府,政府的职责自然就是为人们掌握这种权利享受人生创造适宜的环境,社会中个人生命的健康发展永远是第一位的。

    我们相聚在一起,构成社会,生活在社会中利弊并存。“社会为我们服务,但是我们也必须为社会服务”(3),“社会提供给我们的每一项便利(包括庇护、援助、陪伴、信息、娱乐等)都伴随着对个人的限制、指示和苛求——一句话,永远有附加条件”(3),而且,“要让那些社会得益相冲突的人群生活在一起,一个良性状态是,大家都已学会放弃一些目标和特权,这样才能让大家牢记我们不是独自生活。想要与他人和睦相处必然要付出代价,那便是承认有些欲望是无望达成的”(147)。这大概就是很多人不愿忍受社会的这些限制而选择离群索居的缘故吧,《瓦尔登湖》的作者梭罗就是一个典型。

    当然社会对个人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个体进入社会,仿佛‘通上电源’,可以象征性地从那里获得汩汩电流,以生命活力对抗命中注定的死亡威胁。与个人不同,社会群体呈现出永不衰亡的模样,社会机构的功能正在于抵御每个人都深感恐惧的致命归宿”(8-9)。的确,没有超强的定力,个人是难以生存下来的,而群居正是人类的一种本性,“人类在本性上,也正是一个政治动物”(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65,第7页)。

    生活在社会中就少不了服从与反抗,作者甚至声称,“政治不外乎是服从的道理与反抗的缘由构成的集合体”(15)。生活在社会中也少不了利益与冲突,“利益使我们聚合,又让我们疏远”(17)。当然冲突并非一无是处,“正是得益于利害冲突,社会才能不断发明创造,革新转型,而不会陷入停滞”(18),“唯有保持经常性的交锋与竞争,才能激励每个人发挥自己的独特个性,才能证明我们是许许多多不同的人,而不是整体内部无足轻重的细胞”(18)。有冲突就必然有解决冲突的各种办法设计,这就离不开政府、道德和法律了。当然,正如无政府主义者批评的那样,政府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个人,但个人也会付出一定的代价,似乎这个代价是不可避免的,除非我们真的离群索居,过上真正自由的生活。关键是,不要让集体与政府越过它们的界限,在它展现自己优势的同时,例如做很多单个人办不到的事情,要力求避免压抑每个人的个性和创造力。

    作者专辟一章谈希腊人的伟大发明“民主”,这就引出了政治中政府组织形式这一核心话题。希腊人的民主讲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这开创了欧美民主制度的遥远先例。对民主的一个广泛批评就是,人们中间的无知者多于智者,因而大多数人作出的决定很可能是无知的,当然这涉及到的问题就多了,而非笔者所能驾驭了。

    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在政治中也是核心话题,二者必须保持平衡,书中阐述二者失衡的一大段话十分精辟:“当个人占据明显的优势,社会集体的和谐就会破碎,没有人会去关心那些理当大家共同去呵护的东西,那些更有势力的人盘剥弱小者,拒不承认他们应负的集体责任,每位个体都感到自己是孤身一人,随时可能沦为他人暴行与贪婪的受害者,没有任何社会机构可以倾听他们的抱怨或者给他们提供保护。但当国家过于膨胀时,个人就失去了动力,他们会感到没有能力对自己的生活负责。倘若有些人以不同的方式行动和思考,人们必然会产生分歧,而这些分歧又不能得到宽容。每个人都会觉得自己毫无价值,只不过是飘浮在社会主流中孤孤单单的一分子。政府官僚机构扮演起权威者的角色,他们的决定一直下达到生活中最微末的细节:工作、交往、健康、艺术、性、信仰、娱乐等,没完没了。永远存在这样一位权威,他比你自己更清楚什么事情对你有好处”(59-60)。

    人在复杂的社会中,还要寻求归属,这无可厚非,但须避免排外,这就要人们有人人平等的观念了。的确,种族没有高低之别,勇于学习借鉴而不是排斥才是明智的选择,因为“真正的价值不在于固守‘我们是什么’,而在于能够不断自我完善,这里面当然少不了我们自己的努力和他人的帮助”(65)。而且,“不同族群交融混合、杂然共处,这才诞生了世界万国;那些种族大融合的地区、那些文化大碰撞的时代,往往会激发出人类文明最强大的创造力”(68)。由此可见,一个人的基本人权相对于其民族或文化来说或许更为重要。“捍卫普世的人权就意味着承认人类享有平等的权力,虽然我们归属于不同的群体;同时也意味着人类个体比他归属于哪个种族、哪个国家和哪种文化更为重要”(65)。

    作者在书中多次引用的来自斯宾诺莎《神学政治论》一书中的一段话给人以深刻的启发:“国家的目标不在于把理性的人变成野兽或自动机器,恰恰相反,是让他的灵魂和身体,在所有的功能上舒展开来,并且自由使用他的理性,不必为了仇恨、愤怒或欺诈而追逐,也不必与不公正的灵魂作战。国家的真正目标是自由”(150)。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国家再强大,如果其人民都贫穷而得不到发展,那么如此强大的国家不要也罢。

    社会中财富也不可少,由财富可引出一系列话题,如私有制和公有制。无疑,就一个社会的良性发展来说,私有制更为可取。例如,它促进了个人的独立自主,催生了权利和义务等等。私有制最终产生了统治整个西方的资本主义制度,到后来又有了反对资本主义的各种行动。作者对当时的抗议和革命行动作了一个令人满意的解释:“尽管他们的无政府主义、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看起来非常激进,但是归根结底,他们是在谋求一种更为公道的分配方式,通过这种方式来分享工业革命创造的财富”(90)。可以说正是资产者盲目贪婪地追求财富才导致了后来的各种反抗和革命,当无产者发出了他们的声音展示了他们强大的力量时,资产者也借此意识到了自己曾经的错误,并最终改进了资本主义制度。作者对此有一番十分中肯的评价:“马克思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运动在欧洲发达国家”发挥的积极作用在于“它们开启了一系列必不可少的改革措施,这些改革使得资本主义制度在社会层面变得更加人性化,使得资本主义制度作为一种生产机制变得更加高效(91)。

    与财富密切相关的就是福利,如今西方发达国家普遍朝着福利国家迈进。“即便是在那些最崇尚自由主义的国家,政府也必须在某种程度上肩负如下职责:社会保障、养老金、劳动协议、各种失业救济、公共教育,以及绝大部分涉及普遍利益的基础设施建设,人们将这些措施视为不可或缺的政府职责。所有这一切合起来就构成了所谓的‘福利国家’”(91-92)。福利国家也许不是最好的,却是当前人类社会中最好的,至少就人们的物质财富享受而言。与福利相对就是无福利,甚至没有生活保障,即失业状态,这理应是一个良好的社会所要避免的。

    作者在书中谈到一个振奋人心且有趣的现象,“每当生产领域出现更加完美、自动化程度更高的机器,乐观主义者就会怀有巨大的期待:这不就是新的奴隶吗?可以让机器来担负最繁重的工作,同时人们则可集中精力,投入政治论争或哲学思辨中,就像古希腊人一样”(92)。不过事实正好相反,很多人因此而失业,然而科技本身并没有错。我深信政府在这方面大有可为:缩短人们的工作时间,把工作的机会分给所有人——这一定是关于未来社会的一个激动人心的愿景。毕竟人生来就不是为了工作的,除非那工作本身就是人们所乐意为之的一种享受。要知道“求知是人类的本性”(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形而上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59,第1页),不断满足人们的探索欲和创造欲,人们恐怕才会更加感到幸福,社会也才会更加健康稳定,我期待这种社会早日来临。

    政治的另外一个话题是战争,“迄今为止,战争是人类社会中一个令人深恶痛绝却又无法摆脱的旅伴。战争永远被视为一个获得荣耀、创造奇迹的机遇,但是它也被看成是一场悲剧和一切痛苦的根源。在战争中,诗人们既高唱颂歌,又低吟挽歌”(104)。如何避免战争是人类社会十分值得研究的一个课题。

    政治中的话题还有自由与幸福。一般情况下,人人都希望自由,但人人又害怕自由,因为自由意味着对选择负责。作者谈起一个发人深省的现象,“在很多情况下,是公民们对自由感到厌倦和恐惧,于是他们主动呼吁当权者进行镇压”(117)。这恐怕是人类伟大性与劣根性并存的一个典型例证吧。关于自由,作者有一段精彩的论述,“自由就是把握自我:要么每个人都在身边安置一个警察、一个医生、一个心理专家、一个教师,甚至还包括一个神甫,让这些人每时每刻指引我们,告诉我们应当怎么办,要么我们就自己作出决定,之后不论结果是好是坏,我们都要勇于面对。做一个自由的人意味着可能会犯错误,甚至会误用自由而伤害到我们自己——享受自由却从来不会做坏事,永远不会遭遇不幸……这种状况并不符合人类的本性”(121)。自由虽然充满危险,却依然是一代又一代人追求的事物,西班牙第二共和国总统曼努埃尔·阿萨尼亚说的一句话可以给我们信心:“自由可以让人们活得更像一个人”(129)。

    那些不会正确运用自由因而不负责任的人有的惧怕别人,有的惧怕自己,由于他们不愿负责,就希望政府通过禁令抵制人们的诱惑来给自己负责,借此获得安全感。他们可谓愚蠢至极,因为他们没意识到他们本身就具有很大的力量。“我们不可能通过禁止的手段来战胜诱惑,禁令只会助长诱惑,并会损害这样一些人的利益——这些人原本可以更好地驾驭他们的自由,有能力利用那些事物而不去滥用。永远会有人滥用他们身边的事物(比如化学药品、情色冲动、政治、宗教,或者随便什么东西),以此来自我戕害,或惩罚自己的罪孽。如果我们希望拥有一个更加成熟、不压抑人性的社会,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通过教育,培养公民的节制与谨慎”(124)。说得对极了,在一个社会中,如何提升每个人本身的力量和价值恐怕是一个相当重要而艰难的任务,然而,这个任务绝对值得我们为之付出。

    人际交往是社会的题中之义,民主社会为人际交往创造了绝佳的环境。“民主不仅仅是一个做决定的方式,它具备更丰富的内涵,包含一些不可撼动的原则——尊重少数人,尊重个人自主权,维护每个个体的尊严与生存方式”(125)。人们有沟通和交流,就会有观点的冲突,对此作者有一句妙语,“在一切情况下,我们都应该尊重人(及其公民权利),而不是他的观点或信仰”(126)。这里存在一个言论自由的问题,其重要性不用多说,对其限制才更值得强调,作者认为对此应有两种限制,“其一,不能公开煽动别人去犯罪,教唆迫害其他人,或者破坏他们正当的生活方式;其二,保护每个公民的个人隐私”(127)。确为至言。

    作者在书中的尾声强调,“政治理念永远不是绝对的,因为不同类型的政治理念总要并列一处,而且每种理念都有它的禁忌症候”(136),因为社会是社会,个人是个人,政治从一开始就是为社会的。“政治理念绝不奢望改善人类品性,它的目标是人类社会——其作用对象不是人类本身而是人们居住其间的社会机制”(136)。理解这一点十分重要,政治永远都是为了社会整体的,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有他(她)自己的价值,没有任何理由让他们付出惨重的代价,却得不到应有的幸福。

    社会大了,信息就多,接受错误信息的机率也就越大,人们的思考力也就有退化的危险,这在当今的信息社会尤其明显。作者的两句话可以给我们以启示:“学习怎样寻找并批判性地检验我们需要的信息是非常有必要的”(161),“重点是一个人怎样形成自己的观点,而不在于观点的‘独创性’。也就是说,重要的是必须学会独立思考,进而更好地思考,而不是毫无批判地接受、累积别人的知识,给自己免去思考的任务”(162)。不管在何种社会中,这永远都是最重要的。否则我们就不再为人。

    政治的另一个核心话题是进步,“‘进步’意味着朝向比今天更好的状态发展。所谓更好的状态是指社会承认更多的自由与正义,或者说,社会尽可能地增强个人的选择能力,为个人提供更多的可能性,让每个人依照自己喜好的方式去生活”(171),“进步最大的障碍是贫穷和无知。生活在贫穷中,谁都不可能自由。在一个合乎理性而相对繁荣的社会中,贫穷是最大的不公正”(171),“说到无知,我想一句话就够了:如果一个人根本不知道什么对他有好处,什么对别人有好处,他就无法变得更加幸福”(171)。

    处在社会中最需要的恐怕莫过于宽容了,作者对宽容者的看法十分精辟。“宽容的人不是弱者,而是他们本身足够强大,对于自己的抉择足够坚定,因此他们能够和不同的人群共同生活在一起,只要他们遵从法律,宽容的人就不会大惊小怪。宽容真正的敌人是狂热”(180)。

    无疑,这是一本普及性的很容易让人入迷的政治学的入门好书,大概是由于我在读之前就了解了不少政治哲学的概念,故新鲜感不太强。本书也许算不上最好,但让读者重新审视政治已经绰绰有余了,尤其是对中国大陆的读者来说。如果能以核心话题为纲探讨政治学的方方面面,恐怕最好,这也许就涉及到政治哲学了。

    我最后发现,政治其实很简单,它就是在一个社会中,各成员共同生活的组织与形式,而政治学就是探讨这方面的学问。有了这个视野,中国大陆政治现象中的各种东西就好理解了。

    注:文中配图由笔者提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重新审视政治——我读《政治学的邀请》一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sfwt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