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唐五代词(24)浣溪沙·五两竿头风欲平.佚名

唐五代词(24)浣溪沙·五两竿头风欲平.佚名

作者: 上德若谷的学习园 | 来源:发表于2023-08-08 14:21 被阅读0次

浣溪沙·五两竿头风欲平

佚名

五两竿头风欲平,长风举棹觉船轻。

柔橹不施停却棹,是船行。

满眼风波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

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

赏析:这是敦煌曲子词中的一首,篇幅不长,却多变化。

起首“五两竿头风欲平”。五两,古代候风的用具。用五两(一说八两)鸡毛制成,故名。系于高竿顶端,用来测占风向、风力。“两”或作“里”,“里”是“量”的形误。六朝以后,“两”、“量”常常通用。风欲平,是说风力转弱。

顾况《五两歌送张夏》:“竿头五两风袅袅,水上云帆逐鸟飞。”船原先停泊在避风的港湾。船夫好容易从侯风器觇得风势转趋平缓,赶紧拔锚启航。但驶出港湾时遇上打头风,逆风划船,走得很慢,所以说“觉船行”。及至驶到江心,“柔橹不施停却棹”,顺风扬帆,乘风破浪,连橹和桨都不用使,而船行快速,所以说“是船行”。

两语相承,用“觉”和“是”两字分点,似复非复,精当之极。换头“满眼风光多闪灼”,波光明灭,闪烁不定。不说船行进的快速,而以“看山恰似走来迎”,化静为动,着重写出船行山迎相对运动的感觉。山,原本岿然不动,由于舟船行驶,映入舟中人眼帘的是仿佛山在迎面走来。

这种疑动式是由视官造成的心理错觉。审美主体赋予静止的审美对象以动感,可以增强诗词展现的画面的趣味性。这在古典诗歌中用得较多,比如梁元帝萧绎《早发龙巢诗》:“不疑行舫动,唯见远树来。”庾肩吾诗句也有“只认己身往,翻疑彼岸移”(《随园诗话》卷三引)。李白《望天门山》有“两岸青山相对出”句。这些都是描写一种疑动的境界。但在曲子歌辞里却并不多见。而此篇写得又早,弥觉可贵。煞尾又说:“子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兜底点破,未免失之过于直露。

这首词上片写启航、扬帆的经过,下片叙行船所见。乍看起来仿佛纯在写景,只字未及船夫的心情。其实不然。

诗贵含蓄。黄侃《文心雕龙札记》载张戒《岁寒堂诗话》引刘勰语,“情在词外曰隐。”所谓“隐”,不是一目了然的正面直说,而是借物达意,深文隐蔚,馀味曲包。这首词在艺术上的成功之处正在于它借助行船及舟中人所见情景的生动描画,以轻快的节奏,传达出船夫愉悦的心情。押韵自由,“行”字韵重复又重复,却又非独木桥体,这是早期民间词的特点。

相关文章

  • 浣溪沙·五两竿头风欲平

    浣溪沙·五两竿头风欲平 五代:佚名 五两竿头风欲平,长风举棹觉船轻。柔橹不施停却棹,是船行。 满眼风波多闪灼,看山...

  • 第406天(2018.04.17)满眼风波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

    浣溪沙·五两竿头风欲平 五两竿头风欲平⑴,长风举棹觉船轻。柔橹不施停却棹,是船行。 满眼风波多闪烁⑵,看山恰似走来...

  • 浣溪沙

    浣溪沙 敦煌曲子词 五两竿头风欲平,长风举棹觉船轻。柔橹不施停却棹,是船行。 满眼风波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

  • 浣溪沙•五里竿头风欲平

    【五代】佚名 五里竿头风欲平,长风举棹觉船轻。柔橹不施停却棹,是船行。 满眼风波多闪灼,看山恰似走来迎。子细看山山...

  • 【浣溪沙•寒叶纷飞】

    主题:不限 体裁:浣溪沙 韵部: 词林正韵六部平或新韵九文平 浣溪沙•寒叶纷飞(中华新韵) 寒叶纷飞作路尘,夕阳...

  • 词-浣溪沙,欲晚飞花

    浣溪沙 欲晚飞花渐有无,林溪一色境疏疏。 暗香引我近梅株。 玉骨红尘斜似画,清姿虬干立如芙。 拟来春比未曾输。

  • 诗词|学习笔记|《浣溪沙》的写法

    1、《浣溪沙》词牌简介: 《浣溪沙》,是唐代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最早采用此调的是唐人韩偓,通常以其词为正体,为平...

  • 小渔村第二讲的作业

    小渔村第21期初级词班第二讲作业 填《浣溪沙》一阙注意要求 例词: 浣溪沙 双调四十二字,前段三句三平韵,后段三句...

  • 夜读:浣溪沙

    霜降已至,天气渐冷,卧室夜读佚名的《浣溪沙》。这也是敦煌曲子词中的一首,篇幅不长,却多变化。从悬挂在竿头的候风器测...

  • 【观照社】今日推荐|中华书局预告-新书《唐五代二十一家词辑》即将

    《唐五代二十一家词辑》王国维 辑 万曼璐 整理书号:978-7-101-12895-6定价:24元 王国维先生《...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唐五代词(24)浣溪沙·五两竿头风欲平.佚名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sinp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