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浣溪沙

作者: 海滨公园 | 来源:发表于2022-10-24 13:58 被阅读0次
夜读:浣溪沙

霜降已至,天气渐冷,卧室夜读佚名的《浣溪沙》。这也是敦煌曲子词中的一首,篇幅不长,却多变化。从悬挂在竿头的候风器测知风将要减弱,风大划桨觉得船也变轻了。即使不摇橹不划桨,船也还在前行。眼前都是粼粼闪动的水波,往船前看,前面的山峰好像全都迎面走来。仔细看,前面的山峰并没有动,而是船在前行。

夜读:浣溪沙
佚名:浣溪沙·五两竿头风欲平

五两竿头风欲平,长风举棹觉船轻。柔橹不施停却棹,是船行。
满眼风波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

起首“五两竿头风欲平”。五两,古代候风的用具。用五两(一说八两)鸡毛制成,故名。系于高竿顶端,用来测占风向、风力。“两”或作“里”,“里”是“量”的形误。六朝以后,“两”、“量”常常通用。风欲平,是说风力转弱。顾况《五两歌送张夏》:“竿头五两风袅袅,水上云帆逐鸟飞。”

船原先停泊在避风的港湾,船夫好容易从侯风器觇得风势转趋平缓,赶紧拔锚启航。但驶出港湾时遇上打头风,逆风划船,走得很慢,所以说“觉船行”。及至驶到江心,“柔橹不施停却棹”,顺风扬帆,乘风破浪,连橹和桨都不用使,而船行快速,所以说“是船行”。

两语相承,用“觉”和“是”两字分点,似复非复,精当之极。换头“满眼风光多闪灼”,波光明灭,闪烁不定。不说船行进的快速,而以“看山恰似走来迎”,化静为动,着重写出船行山迎相对运动的感觉。山,原本岿然不动,由于舟船行驶,映入舟中人眼帘的是仿佛山在迎面走来。

这种疑动式感觉,是由视官造成的心理错觉。审美主体赋予静止的审美对象以动感,可以增强诗词展现的画面的趣味性。这在古典诗歌中用得较多,比如梁元帝萧绎的《早发龙巢诗》“不疑行舫动,唯见远树来。”庾肩吾诗句也有“只认己身往,翻疑彼岸移”(《随园诗话》卷三引)。

李白《望天门山》有“两岸青山相对出”句。这些都是描写一种疑动的境界。但,在曲子歌辞里却并不多见。而此篇写得又早,弥觉可贵。煞尾又说:“子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兜底点破,未免失之过于直露。

这首词上片写启航、扬帆的经过,下片叙行船所见。乍看起来仿佛纯在写景,只字未及船夫的心情。其实不然。诗贵含蓄。黄侃《文心雕龙札记》载张戒《岁寒堂诗话》引刘勰语,“情在词外曰隐。”所谓“隐”,不是一目了然的正面直说,而是借物达意,深文隐蔚,馀味曲包。这首词在艺术上的成功之处正在于它借助行船及舟中人所见情景的生动描画,以轻快的节奏,传达出船夫愉悦的心情。押韵自由,“行”字韵重复又重复,却又非独木桥体,这是早期民间词的特点。

相关文章

  • 浣溪沙·夜读

    月上阑干人未眠。经山史海问根源。一身肝胆踏难关。 落笔谋篇扶正道,凝思救世挽狂澜。百年积辱话从前。 (中华新韵八寒...

  • 浣溪沙·夜读

    浣溪沙·夜读 一盏清茶一卷秋。一行喜极一行忧。情仇未了烛光收。 总是些他人故事,却生得自个闲愁。轻轻浅浅不能休。

  • 浣溪沙 夜读

    雨伴秋灯夜读书, 寒透纱棂茶微苦, 幽思如缕省却无。 今古万册说左右, 妙哉一中独难求, 秋霜渐上少年头。

  • 浣溪沙.夜读

    浣溪沙.夜读 一盏清茶一块头,一行欢喜一行忧。情仇恩怨泪痕收。 莫道是他人故事,总生得自个闲愁。长吁短叹不能休。 ...

  • 夜读:浣溪沙

    夜读晏殊最为脍炙人口的篇章《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此词虽含伤春惜时之意,却实为感慨抒怀之情。词之上片绾合今昔,...

  • 夜读:浣溪沙

    不如怜取眼前人。千年以后,在一个寂静的寒夜,于灯下重温晏殊的经典词作《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仿佛善意的提醒,依...

  • 夜读:浣溪沙

    夜读薛绍蕴的《浣溪沙》,薛昭蕴不是画家,但他的这首《浣溪沙》却给读者描绘出了一幅苍凉寂寞的秋雨渡头待人图。词分三层...

  • 夜读:浣溪沙

    夜读孙光宪的《浣溪沙•蓼岸风多橘柚香》。词人一共写了十九首《浣溪沙》,这首是其中较好的抒情词。此作的抒情特点,不是...

  • 夜读:浣溪沙

    霜降已至,天气渐冷,卧室夜读佚名的《浣溪沙》。这也是敦煌曲子词中的一首,篇幅不长,却多变化。从悬挂在竿头的候风器测...

  • 浣溪沙·夜读

    浣溪沙·夜读 大雪初停夜更幽,小窗灯火为谁留?应无人问病和愁。 但有诗词消寂寞,何须炉火送温柔,春风已自在心头。 ...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夜读:浣溪沙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qymz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