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造就企业,企业适应时代。力求稳定的企业迟早被替代,现代企业需要适应时代节奏变化。
马克·吐温曾经这样抱怨:“我往往是在机会离去时,才明白这是机会。”事实上,这也是许多公司的命运,公司不外乎三类:其一为身体力行者,其二为作壁上观者,其三为莫名其妙者。在信息不完全和瞬息万变的现代市场中,第一类公司大体能做到把握机遇、以变求生,而第二、第三类公司往往不是苟延残端、度日如年,就是难以摆脱灰飞烟灭的厄运。
企业为市场所驱动与企业去驱动市场之间的区别。大多数企业至多能做到为市场所驱动,这于他们本身而言,已经比产品驱动有所进步。另一方面,主动去推动市场的企业,却能够提高我们的眼界,推动文明的进程。此类企业创造市场,增加产品种类,甚至改变游戏规则,也就是常说的“一流企业做标准,二流企业做技术,三流企业做产品”。
常见的成功企业通常不会拥有的十二大思维误区:
1 伟大的公司靠伟大的构想起家。
靠“伟大的构想”创立公司可能是个馊主意。好企业公司创业时,没有几家拥有伟大的构想。事实上,有些公司创立时根本没有特定的构想,也有几家一开始就错误连连。就像龟兔赛跑的寓言一样,公司起步时经常步履蹒跚,最终却赢得长距离的竞赛。
2 公司需要杰出而眼光远大的魅力型领导者。这种领导对公司的长期发展可能有害。
造时钟而不是报时的,要做到客户相信的是你的产品而不是企业的人,才是长久。很多人人为没有乔布斯的苹果失去了魂,但是乔布斯创立的品牌是融入了很强的文化精神及团队建设,产品走在科技前沿,客户相信的是苹果的产品。反观国内,董明珠卸任格力集团董事长,国内很多人已经对没有董总的格力产生担忧,信任度的下降直接影响销量以及股价。
3 最成功的公司以追求最大利润为首要目的。
眼前的利益是短暂的,不是时时刻刻都是做到利益最大化,公司追求一组目标,赚钱只是目标之一,而且不见得是最重要的目标。不错,它们都追求利润,但是它们同样为一种核心理念指引,这种理念包括核心价值和超越只知赚钱的使命感。但有趣的是,高瞻远瞩公司要比纯粹以盈利为目标的对照公司赚更多钱。
4 好公司拥有共通的“正确”价值组合。
每个企业都有适应于自己的企业核心价值观和企业文化,而不是借鉴别人企业的好的价值观强加过来,而实际做的却与其不相关或是背道而驰。所以不是所有的企业拥有共通的价值观念。
5 惟一不变的是变动。
企业核心价值观不能变。高瞻远瞩公司几乎都虔诚地保存核心理念,很少改变。核心价值基础稳如磐石,不会随着时代的风潮变异;在某些情况下,核心价值经历百余年而一成不变,公司的基本目的、生存原因可以作为千百年的指路明灯,就像地平线上恒久不变的星星一样。但是公司在稳保核心理念之余,却也展现追求进步的强大动力,可以改变和适应而无损于珍视的核心理念。
6 绩优公司事事谨慎。
外人可能觉得好公司严肃而保守,其实很多企业勇于投身“胆大包天的目标”。这种目标像攀爬高山,像登陆月球,可能令人畏惧,也许风险很高,但是其中的艰险、刺激和挑战吸引勇士,使他们活力进发,并创造巨大的前进动力。巧妙地运用胆大包天的目标,激发进步。越困难的事情也越有价值。
7 好公司是每一个人的绝佳工作地点。
只有符合公司核心理念和要求标准的人,才会发现那里是他们绝佳的工作地点。公司对本身的主张、对本身希望达成的成就极为明确,根本不容纳不愿或不符合它们确切标准的人。
8 公司应礼聘外来的CEO,才能刺激根本变革。
在众多成功企业中,很少有企业依靠外聘使企业起死回生,绝大数企业都是培养自己人才,深刻理解企业核心价值观。当然国内大型企业通过外聘容易引起员工不满甚至对立局面,使工作展开难度加大。
9 最成功的公司的最佳行动都是来自高明、复杂的战略规划。
成功企业部分最佳行动来自实验、尝试错误和机会主义,说得正确一点,是靠机遇。在别人觉得困难的时候抓住机会。
10 最成功的公司最注重的是击败竞争对手。
公司最应注重战胜自己,反而不把成功和击败对手当做最终目标。能够击败竞争对手是他们不断自问“如何自我改进,使明天做得比今天好?”的附带结果,把它当成规律的生活方式,可以使对手成为自己进步的阶梯,。
11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非此即彼是一种纯粹理性的看法,认为不是这样就是那样,二者不能兼容并蓄。选择稳定,就不能选择进步;要求教派般的文化就不能有个人的自主性;要用自行培养的经理,就不会有根本的变革;要采取保守的做法,就不能有胆大包天的目标;要赚钱,就不能根据价值观和目的行事。然而好企业并非如此,它们采用“兼容并蓄的融合法”,以这种互相矛盾的观点追求鱼与熊掌兼得
12 主要依靠“远见宣言”。
流行的某种远见、价值观、目的、使命或发人深省的声明. 有太多的人搬弄、运用“远见”这个词,运用的方式大不相同,造成了混乱。有人认为远见使人像算命仙哲一样能看出未来的市场;有人认为是洞察科技或产品的能力,像制造出苹果电脑一样;也有人强调是组织为未来编织的美梦,包括价值观、目的、使命、目标、理想工作场所的形象,等等。结果众说纷坛,莫衷一是。难怪有这么多精明实际的企业界人士对于整个“远见”的观念持高度怀疑。这一名词实在是太模糊,太不实际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