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Google上用自私做关键词搜索,可以得到约 32,800,000 条结果,其中多数是这样的:
“自私”的搜索结果从搜索的结果看,人们认为自私是不好的,是需要遏制的。可是,我要说,我们要大张旗鼓的自私。
● 自私是好的、是善的,是人性的体现。
● 人人自私,社会进步。
● 只有自私的人才会更好的为他人着想。
● 利他也不是对自私的否定。
当然,这里说的自私并不是伦理道德中应该批评指责的自私。指的是人会以最小的代价达到最好的结果。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趋利避害”,实现利益的极大化。
♢自私是人性的体现♢
我们生活在物质的世界里,每天的吃穿住用学医行都需要我们去艰难奋斗得到。为什么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无外乎两点:
- 资源稀缺
- 欲望无限
资源稀缺说的是东西不够,在这个世界上凡对我们有价值的东西都是稀缺的,包括:人人均可免费获得的空气。虽然空气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但是新鲜无害的空气对很多地方的人还是稀缺的。这是“客观”的稀缺。
物质精神产品的极大丰富,甚至达到了按需分配的程度,是不是就可以解决资源稀缺的问题?答案是:资源仍然是稀缺的。因为资源还具有“相对”稀缺的特点。也就是相对于人的欲望的无限,资源始终是稀缺的。即使人们在某一物品上得到了满足,但总有物品是无法满足所有人的需要的。
19世纪之前,马车是人们出行十分重要的交通工具。但是随着汽车、火车、飞机等现代交通工具的发明使用,人们出行不再需要马车,马车也不再稀缺,但是作为替代品的现代交通工具仍然不能满足所有人的需求。
面对资源稀缺,每个人为了更多的获得对自己的有价值的物品,竞争在所难免。资源稀缺与竞争是一枚硬币的两面。竞争使得的每个人都把用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好的结果,作为行为的目的。
人的行为具有目的性,决定了人的行为必须符合理性。如果你承认人是理性的,那么你必须相信人是自私的。也因为此,“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芸芸众生,其实都是“经济人”
自私≡理性≡经济人
♢人人自私,社会进步♢
自私是利己,但不一定损人。我们所享受的现代文明的产品,恰恰是发明者、生产者在为了实现自身利益极大化的情况下,为人类做出的贡献。
1886 年,德国人卡尔·奔驰(Karl Benz)设计出了世界第一辆汽车。但由于造价高昂,并没有得到普及。1903年,福特(Ford)汽车公司诞生。创立之初,他们积极研制结构简单、实用、性能完善而售价低廉的普及型轿车。并实行了工业大生产管理方式,实现了产品系列化和零件标准化。每辆汽车售价由首批的850美元下降到1923年的265美元。汽车在美国得到了普及,让汽车进入了普通的美国家庭,美国也被誉为“车轮上的民族”。
公司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以更低的成本投入,获得更高的利润是每个公司的追求所在。福特公司之所以研制结构简单、实用、性能完善而售价低廉的普及型轿车,完全是出于对自身利益的高度关切,于此同时他也使美国的消费者获得了实惠,低廉的汽车价格可以使美国蓝领家庭一个月的工资就可以实现自己的“汽车梦”!这在现在也是伟大的创举。
♢只有自私的人才会更好的为他人着想♢
要达成利己的目标,代价最小的方法恰恰可能是利他。比如,在一条拥堵的道路上,司机们为了使自己快速地到达目的地,尽快离开拥堵不堪的道路,可以采取两种办法:
○鸣笛加塞,争先恐后向前挤。
○彼此礼让,自觉遵守交通规则。
哪个是最利己的方法,能够让自己迅速摆脱窘境,答案其实一目了然。然而采取第二种办法的人最终后果很可能是损人而不利己。
而那些“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真的是名如其实的吗?
这里先铺垫一点经济学的基础知识。我们知道,收入分为两类:货币收入和非货币收入。货币收入是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钞票,而非货币收入通常指的是获得的尊严、声誉、价值等非物质性要素。因此:
收入=货币收入+非货币收入
当今,最大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群体,非公务员莫属。如果单从货币收入分析,公务员的收入并不高,可以纳入中低收入人群行列。可是,为什么有那么多人争先恐后的进入这个收入并不光鲜的行业呢?是因为他们思想觉悟高,甘于奉献吗?
如果我们把非货币收入考虑进来,实际上他们也是自私的。很多人之所以把公务员作为首屈一指的职业选择,是因为他们更看重这个职业的非货币收入——“体面”而“稳定”。
一旦进入体制,就意味着手中多多少少掌握着权力。与普通老百姓相比,在这个权力普遍缺乏监督和制约的大环境下,不用辛苦劳作就可用手中的权力获得自己想要的些许资源,实在是个体面的职业。
而所谓的“稳定”,不过是出于两点:
- 如果不犯大的错误就可以干到退休,而不会有下岗,辞退的风险。
- 在这个体制内,自己的利益是可以得到充分保障的,根本不用担心被肆意的侵占、掠夺。
有如此巨大的非货币收入,其实公务员的收入怎么会低,难怪千百万人趋之若鹜了。
我们在认识分析某个社会现象时,不仅要看见看得见的,还要洞察看不见,如此才能全面深刻。
♢利他也不是对自私的否定♢
慈善捐助是一种利他行为。国内的各地学校遍建的“逸夫”图书馆、教学楼,都是香港实业家邵逸夫先生为振兴国家教育事业出资捐建的。其仁厚的宅心,得到了世人的普遍尊重。
邵先生以一己之资造福莘莘学子,其行为当然值得褒奖。邵先生以相对很小的捐助资金达到了最好的社会效果。邵先生的行为是合乎理性的,当然也是自私的。
自私是以己为私,同时也是自爱的表现。一个不爱自己的人,怎么可能爱别人呢?
去自私吧,不丢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