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个秘密,
其实我不爱看书,
几乎从来不爱。
如果书里的情节不能立刻抓住我,我就很难看进去,会边翻书边发呆。使劲儿读,能读进去的内容也是支离破碎。
几乎没人知道,而且除了不深爱看书,我各方面都像个文艺青年,而且喜欢写东西。
我很羡慕爱看书的人,但老实说自己常常是佯装在读书。
小时候,当我在读书,家长会感到很欣慰。
无所事事的时候,拿本书像现在刷手机一样,可以消除尴尬。
我很羡慕博览群书博古通今的人,一直努力成为那种样子。
我经常捧着本书,经常去图书馆和书店,以至于很长时间自己都以为自己是个爱读书的人了,但仔细想想真正能读进去的好书还是那么少。
小时候,我会买些希望自己读的书,可是买回来的往往不看,看的是从租书摊上一毛钱一天租来的武侠。
假装了很多年之后,终于有一部分书可以读进去了,很多书仍然读不进去。和其它的文学专业的人更没法比,有人说读不懂名著是年轻时读不懂内涵,我是连故事都读不明白,这让我很自卑。我问过家人,那么多作家人人都说自己酷爱读书,可是为什么我怎么努力,就是不爱呢。
后来知道有种“读写障碍症”,思考和读写的速度不太匹配,看文字会很累,甚至会颠倒,我觉得自己可能是其中症状比较轻的,才开始释然。我不是不爱读书,可能阅读文字对于我稍稍困难一些。好在我们这代人读大量名著的本来也少了,而且学习知识的方式越来越多元,不只有阅读书本一种。何苦用那么多时间假装,能读进去的就是属于自己的书,读不进去就还不是,我可以用别的方式汲取精神营养。
电子书普及以后,买书不读不再有心理负担,想看的通通放进自己的书架,时间长了会发现,书架里屯的书是实际读完的书经常不是一类书,而且翻翻别人的书架,这样的读者还不是我一个。
看来期待中的自己和真实的自己难免不一致啊。
比如有位电影明星说自己最大的梦想是做个理发师;
有位文学系教授,说自己真正有热情的是设计建筑。
生活中也见过这样的例子?
总有人不小心佯装进别人的生活,不小心活在了别人或自己的期待中度过了很长时间,装着装着也就像了。
我仍然喜欢去图书馆和书店,这倒不是装的。电子书太方便,以至于有挺长一段时间冷落了书店,但是发现电子书实在过于太智能,你读过哪类书就会一直把同类书推给你,比你自己更懂你。过度偏食时间久了精神会营养不良的。
而书店不仅书香的气氛,也因为那里有那么多书,摆在明显处的常是大家都喜欢读的。翻呀翻呀,如果哪本希望读的书读进去了,会很高兴。
足够多、足够轻松的选择中才能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