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岩土工程行业的冬至到了吗?

岩土工程行业的冬至到了吗?

作者: 战士三千 | 来源:发表于2019-03-03 10:53 被阅读0次

    本文是2018年冬至,在我微信公众号发表的对岩土行业的一点思考。

    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陈志岁的《载敬堂集》载:“夏尽秋分日,春生冬至时。”

    前两天转载了一篇《地质工作40的年伟大巨变!1978-2018》,结果遭到同行吐槽拍马屁。

    怎么说呢,毕竟上文说的都是事实摆在那里,而且大家的生活水平比40年前都有了质的飞跃,也是不争的事实,所以不存在。

    但任何一个行业,如果一味地只说好的、大唱赞歌,不肯承认有一点点问题的存在,那就真的有拍马屁的嫌疑了。

    而且岩土行业经过这二三十年的发展,的确是有一些问题的。我说出来也是希望能引起同行们的重视,大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都为推动中国岩土行业更好的发展发出一点微光。

    每人发出一点微光,就能照亮一个行业!

    下面我就把我从业近二十年来想到的几个问题列出,所谓“能力越强,责任越大”,我的能力也就只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还要靠大家,我就在这里抛个砖。

    ONE 行业带头人的问题

    高校的专业教育,对一个行业来说应该是个启蒙。而高校的教授,应该算是一个行业的带头人。

    但不知道什么时候,这些带头人中的一部分,变得重名利轻学术了,可能是大环境使然。

    老专家老教授潜心写出的专著得不到推广,而且也很少有人愿意看,还不如一篇SCI来得醒目、来的实用。也许你会说:不可能吧,但事实就是这么让人气馁。

    而且很多带头人都忙的去搞项目了。因为学院的业绩要考察经济效益,使得有些老师很少有时间上课,而忙碌于项目。

    以至于很多学生开始称呼自己的导师为“老板”,这种学术氛围是不是很有问题呢?

    还有,个别高校已经把一些专业基础课时压缩为原来的一半,甚至更少,上世纪100个学时的课程,现在只有一半都不到了。

    同时有些教材过度简化,甚至精简到了“专家都难以读懂”的程度。这种情况下,您的学生分不清三大岩石能全怪学生吗?

    TWO  行业工作态度的问题

    我刚开始干岩土勘察的时候,是2002年,那时要亲自下探井的。

    西北较为干旱,大部分地区地下水埋深比较深,所以勘察手段大多以人工探井为主。

    当时的总工要求我们每个项目负责人,每个工地至少下四分之一的探井,对地层进行一个直观的比较。

    等十年前我带徒弟的时候,就没要求他们下那么多。每个工地至少下两个以上,对地层有个清楚的认识就可以。

    那时候钻机数量已经多起来了,钻探单价也降低了,和人工探井差不多了,所以钻探用的多了。

    但当时的原始资料编录,还是由技术员进行,项目比较大的时候每人看两到三台钻机。

    后来项目更多了,也更大了,偶尔忙不过来的时候,就会让钻机机长或者钻工来帮忙编录资料了。现在估计应该不是属于偶尔的状况了吧。

    还有个现象就是劣币驱逐良币。项目越来越多的时候,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大公司以平台、资质以及服务来竞争。中小型公司特别是有关系的个人就只有以价格来竞争。

    当价格低到没利润的时候,资料造假就成为必然。

    所以我亲爱的甲方,当你拿到的勘察报告,勘探点位上的地层与实际开挖后的地层相差超过了半米到一米,或者完全对不上的时候,你应该反省一下。是不是该找甲级院的,你找了一个乙级院,或者甚至是直接给了你熟悉的朋友让他去操作。

    这种做法最终会导致好多单位为了拿项目而放弃了利润,铤而走险的开始吃经验的老本。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常在河边走,早晚会湿鞋,所以千万要不得。

    THREE  人才短缺的问题

    这里对老宁的支持表示感谢

    上图是2016年统计的全国注册建筑师、注册结构工程师和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的数量。

    把一级和二级的相加,注册建筑师和注册结构工程师数量相差不大,约为1:1.2。但是注册岩土工程师却只占到他们数量的三分之一。

    国家建设部从2009年开始就要求,勘察的项目负责人必须是注册岩土工程师。我个人认为注册建筑师、注册结构工程师和注册岩土工程师的数量比应该接近1:1:1比较合适。

    逻辑是:一般建设项目有设计必有勘察,项目对应有一个注册建筑师,一个注册结构工程师,就应该有一个注册岩土工程师。

    而人才中介那里依然有好多寻注册建筑师和注册结构工程师的单位,证明人才并不过剩,所以注册岩土工程师人才仍然存在极大的缺口。

    注册岩土工程师考试的特点是报考资格要求高,考试难度比较大。很多考专业的考生,两次、三次考不过去,就知难而退了。俗话说,事不过三,如果第三次没考过,第四次又没考过,绝大部分的人都放弃了。

    这14000多人当中,像我这样坚持考了5年才过的人,应该是少之又少,最起码应该比一次性考过的人少很多。

    我2006年第一次考专业案例的时候,岩土的专业案例考试共有八个考场,也就是说大概有200人参加考试。当我2010年参加考试的时候,岩土的专业案例考试只有两个考场,只剩不到50个人参加考试。

    其他的人都已经通过考试了吗?不是。这几年间新疆大概只有30到40通过了考试,其余的人都陆续放弃了。加上每年进入的新鲜血液,5年间至少有120-130人以上放弃了参与考试。

    上述是人才短缺的一个原因。人才短缺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后面第五点要提到的——收入问题。

    FORE  毕业生就业问题

    毕业生就业,现在也很成问题。

    一两年前,国企和央企类的勘察设计院招人,就开始以硕士为起点了,这让985和211那些本以为有优势的优秀本科学生信心全无。今年的情况,恐怕更不如前,估计一些研究生都要自觉放低身段了。

    再加上房地产业经过近20年的快速发展,现在逐渐开始降温。所以好多相关的行业都在减少招人,有的甚至开始裁员。所以最近一两年的就业形势更严峻。

    出乎意料的你会发现,学地质的或者学岩土的,这两年还没有学计算机和传媒的进设计院的机会多,当然这应该是互联网和新媒体快速发展的功劳。

    FIVE  岩土行业的收入问题

    最后一个问题,是收入的问题。

    前几年的金融行业,近两年前的互联网金融,都是很受欢迎的,而且收入也比较高,特别是人工智能。

    去年,人工智能(AI)应届硕士能拿到30万年薪,博士生能拿到50万元的年薪,而今年薪水则涨到80万元,薪水提高10-20%。就算普通IT行业,一年最少也能20多万,30-60万也屡见不鲜。

    再看看岩土勘察行业那微薄的薪水,没有个注册证,每年想拿20-30万,还是比较难的。所以靠这这样的收入养家,真是叫人力不从心。

    据说国外的土木工程师,每年工作八个月的收入,就能支撑剩下的四个月到世界各地去度假旅游。

    互联网不是把地球都连成一个村了么,在同一个村里,干着相近的工作,收入差距咋就那么大捏?

    SIX  总结

    提出以上这些问题的初衷,并不是想说明这个行业不好,而是真正希望这个行业能发展的越来越好。正是因为爱这个行业,所以更希望能更理性、更健康的发展。

    今天是冬至,所以借用篇首陈志岁的两句诗“夏尽秋分日,春生冬至时。”希望同行们都能正视,重视这些问题,找到解决的办法。希望现在也是岩土行业的冬至,让我们一起来迎接春的新气象。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岩土工程行业的冬至到了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slpu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