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班的潭笔记·㉝作文真是胡编的吗?
潭客发现一个规律,平时在作文课上,当堂的作文总是让他皱眉的孩子,在学校的习作中,却一反常态,字数的问题不用担心,有时候还得到老师的表扬。
潭客好奇,追着问题,探个究竟。
“作文就是胡编呀,班上好一些作文写得不错的孩子都这么说,甚至,他们还把它用到了日记上。”
潭客释然,因为不只一个孩子这么说,胡编看似孩子随意的自我总结,其实却有一个一致的心法。
上作文课的孩子,或许当堂的习作达不到成品的标准,但习作的整个流程他是全程参与的,在ta的大脑中已经不自觉的把素材的收集,文章架构的搭建,表达方式的运用,输入到输出的转换,训练了一遍。一节课所呈现的丰富信息量,有声音、有画面、有文字,或许远远超过孩子大脑每个时间能处理的比特信息,但因为有书写,就必然有信息被存储被提取,在未来的某一时刻发挥作用。
孩子所谓的胡编,其实是对已经被存储的素材库,进行加工整理的过程。在大脑急速提取运算面前,没被他们察觉罢了。
会写作文孩子,或许并没有养成每日写的习惯,但一定养成了信息输入的习惯,比如观察的敏锐,阅读的喜好,这足以保证,随时有东西被调取。
写作文也好,写故事也好,都是建立在有素材的基础之上。
作家写书,不管写的是古代,还是对未来生活的想象,虽然没有亲身经历的场景,但对古籍的研究,对前沿科技的了解,就在大脑中构建出两者的通道,足可以让他的思想畅通无阻。
当代城市隐士熊逸,解读300万字的《资治通鉴》,总能对古书里的只言片语进行扩展解读,是因为他博览了上百部讲述同时代古籍的经典,足够的输入,是确保稳定输出的前提。
作文真是胡编的吗?看似简单的回答,不知道别人做了多少功课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