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教《爱莲说》时,我一般都是从课题、先说文体,再谈作者。接着然后一句一句细读,一字一字翻译,直到文章中心、作者情感态度,人生志趣,写作方法,照本宣科,没有丝毫设计感。更不要说什么核心素养,单元目标了。该讲的,我不会漏,该练的一个不差,至于学生具体的掌握情况,他们是不是愿意听,我思考的比较少。意识里总会提醒这是重要的课文,一句话也不能漏掉。如果稍有疏漏就有可能导致学生考试失利。我总是期待我讲的考试都考,学生也都能按照我讲的去写答案。来来回回,反反复复,要求孩子们记注释,记翻译,记课堂要点。但是结果并不尽人意。讲过的题,孩子们依然不会。责怪学生,不认真,自己却从来不去想是不是自己的教学方式有问题。
现在跟着老师及工作室的前辈学习一段时间,才知道,备课我要备什么,课堂我要教什么,我的课程目标是什么,是仅仅关注知识,还是要注意能力的培养……换了一个思路:把学生正真变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自己去学习,自己去领悟,力争达到教一篇而懂一类的目的。
上这一课我主要抓住了读这个方法:学习课文。以读带教,先由学生自由朗读,发现不认识的字和拗口难读的句子提出来。学生提出有两个字音读不准:“涤”,“鲜”。当堂有学生予以正读。一个句子难读:“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老师稍加引导,再加上一些优秀学生的辐射,大家就明白了。然后译读课文,不懂的先画下来,再结合注释,以及手头的资料完成。实在不会的标记下来,稍后提问交流。接着带着问题读:作者写莲有哪些特点?除了写莲,还写了什么,为什么要写?对于第二问,我原先以为学生回答不出来。结果,学生不仅正确地回答了出来,而且还联系到以前学过的《邓稼先》。顺势稍作引导,学生对《爱莲说》的主旨、结构和写法,都能一点一点地蹦出来。曾经那些所谓的难点:以莲自况,爱莲即爱君子之德,追求高尚情操,讽刺污浊世风的观点。学生在分析的时候,都能点出来。而且还能结合社会现实来谈。我不禁感叹,只要设计引导到位,学生的能力是可以无限激发的。最后再加上无标点读,和试背环节,一节课轻松而高效。
这堂课也使我深深的认识到:只有转变教学思维,让学生动起来,教学才能真正有实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