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中:“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道出了古代女子端坐在铜镜前的从容淡定,分外的悠闲美好的情景。自古就有“女为悦己者容”之说,中国古代女子的化妆比如今有过之而无不及,她们不仅妆容精致,所用的妆物器具也精美考究,独具美感。随着时代的发展,古代闺中的胭脂盒因小而精美、风情各异而备受藏家青睐,市场前景看好。
胭脂是古代妇女化妆用的红色颜料,它原产于我国西北的焉支山,匈奴贵族妇女常以“阏氏”(胭脂)妆饰脸面。随着时代的变迁,地域文化的不断融合,妇女的妆饰风俗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涂抹红妆的习俗始终不衰。
在古代有这样一个传说,当一个女孩子遇见爱情的那一刻起,便把所有的情感锁在一只盒子里,不管经历任何离别苦难,都不会让它离身,这一只由女人亲手装载幸福的盒子被称为———胭脂盒。
胭脂盒是古代女子闺房中必不可少的器具,这些粉盒在具体的材质和形制中,或妖娆、或沉静、或妩媚、或清灵,映照着一个个缠绵氤氲的春闺。它不仅是女子的掌中宝,还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精绝工艺,可谓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珍宝,备受人们追捧。此哥窑胭脂盒,从外观上看,此胭脂盒造型端庄,饱满沉稳,色泽素净,线条优美,整个造型达到了圆润丰满与规整端庄的和谐统一,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从用途上看,可作为女子用的粉盒,也可作为文人雅士用的印泥盒,一器能多用,殊为难得,实为收藏之佳品,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由于胭脂的流行,到了汉代,诗文中常有“红妆束腰”、“青娥红粉妆”的吟诵,而匈奴民歌中则有“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的慨叹。其中“妆”和“焉支”都是“胭脂”的藏品征集一三一零一七一叁〇零肆代称,说明了无论农耕民族还是游牧民族,对胭脂都有着异乎寻常的感情。据载,当时女性不仅对胭脂制作方法、使用规范、香味成色有一整套严格流程,更对胭脂盒有着近乎偏执的审美趣味。正是在此时,开始出现了专门用来盛放胭脂水粉的玉石、琉璃胭脂盒。
唐代以后,胭脂盒的材质和制作工艺开始出现了丰富多彩的转变,除了瓷器以外,鎏金错银珠玉螺钿,雕镂镶嵌,各领风骚。唐代巩县官窑瓷质胭脂盒更是盛极一时,堪称绝品。到了宋代,由于瓷器工艺的繁荣,更为胭脂盒的制作和使用注入了新的内容和活力。
明清胭脂盒可谓数千年胭脂盒历史的巅峰,特别是贵族阶层对盛放脂粉的器皿更是无所不用其极,这在《红楼梦》中有所佐证。书中第四十四回“喜出望外平儿理妆”对此描摹得十分仔细,平儿受委屈后被贾宝玉邀到袭人处,平儿聪慧伶俐,娇憨可爱,宝玉终于一亲芳泽自然喜出望外,赠送“市面上买不到”的胭脂香粉并亲自传授使用诀窍。其中盛放“香粉花棒”的是“宣窑瓷盒”,盛放“胭脂膏子”的是“白玉盒子”,以其在贾府万千宠爱于一身的身份,联系书中对怡红院无尽奢华雅致的描绘,可以想见他珍藏的这些名贵脂粉的胭脂盒绝非凡品。
大明成化年制款斗彩花卉纹胭脂盒,
藏品口径:15.5cm,高:8.8cm。整体色彩雅致,气势磅礴。此藏品不仅造型规整,纹饰绘画生动,且巧妙地兼用五彩,色彩的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填彩技法纯熟,釉上所填的各种色彩都准确地填在框线内。整个器形形制端庄,色彩淡雅,填彩细致,线条流畅,绘工精湛,制作精良,
主题纹饰为釉盒外壁饰的五组团花花果纹,采用的是釉下青花与釉上粉彩相结合的工艺。以青花勾线,粉彩填色,大量应用绿彩,红彩及黄彩仅作果实点缀,重点突出,装饰性极强。细观该器的绘作工艺,所填红、黄、绿三色都基本上正确地填在框线内,不越出范围,十分规整,制作工艺相当精细。三组主题纹饰为团花形式,团花因外观似皮球又名“皮球花”,它的画法虽简易,但因组合形式多样,可以变化出不同的图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