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8:35打车到桃花坞大街,家长孩子们陆续到来,我们开始苏州三横四直水系学习并寻寻觅觅。
今天我给每人发了四张水系图,《平江图水系》《三横四直图》《民国二十九年水系图》《2000年水系图》,其中,嘉庆二年(1797)的三横四直图更是今天的法宝,我们按图索骥,站在单家桥头,看第二直河与第一横河的交界处,沿着第一横河往东走,保健桥、香花桥,我们眼前所见,才是真正的“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
喧嚣的人民路口,遥望北寺塔,公元1073年时苏轼来苏州,正值报恩寺重修,大家都在捐舍利,苏轼说,我没有舍利可捐,就捐一个存放舍利的铜龟子吧!于是有了一篇美美的小古文《舍铜龟子文》,大小朋友跟着我一起朗读苏轼美文,口齿噙香,回味无穷。
苏轼跟苏州真的是很有缘,单家桥得名是因为桥边住了一位宋代水利专家单锷,他著有《吴中水利书》。单锷跟苏轼是好朋友,苏轼任职杭州时,曾与单锷有很多交流。
从砂皮巷穿过吴姓人家长长长长的备弄来到阖村坊,往东走几步就能见到隔着人民路相对的闾丘坊,这里曾经住着苏轼的好朋友闾丘孝终,苏轼自己说他每次来苏州,“过姑苏,不游虎丘,不谒闾丘,乃二欠事”,让苏州虎丘、闾丘二地,自宋代以后成为闻名天下的苏州代表景观。
我们在承天寺前那口藏过《心史》的古井边,吟诵起郑思肖的《寒菊》“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讲起宋末的故事,明末的故事,也讲菊花,“宁可枝头抱香死”的只是菊花吗?不是啊,菊花是如此,人更是如此,郑思肖一生就是抱着大宋这棵已经枯萎的枝头,在瑟瑟寒风中坚守。
其实说起菊花的落不落花瓣,我也想起一个苏轼与王安石的故事,但是硬生生忍住了没讲,因为时间不够了,我们今天是来寻找幸存和消失的第二直河的。离开古井我带大家快步穿过西海岛,来到第二直河边,河水中成群的小鱼浮沉追逐,河滩石条上爬满了螺狮,清粼粼的河水缓缓流动,让人眼目清凉。
在过军桥看第二直河断头处,本来与过军桥直角相交的都亭桥不见踪影,代之以一座粗糙的五金店建筑,第二直河消失于1958年的填河运动⋯⋯,从这里开始,我们寻觅的,是第二直河故道,消失的河道。
阊门下塘10号的陆润庠故居围起了围挡,施工人员说估计要到2025年才能修好开放。
我们穿行在王天井巷和河沿下塘间,感受到直河故道丝丝缕缕的水汽蒸腾而上,庆幸的是,水利部门在计划恢复第二直河,艰难的拆迁工作正在进行,大约有一半地方已经恢复成街心公园的模样,恢复河道指日可待。
最后我们来到城隍庙,在三横四直碑前仔细看图,合影留念(图一)。这时已经是12:50了!
今天的孩子们特别认真,拖课一小时,没有一个小朋友说累了饿了,站在三横四直碑前读碑时更是情绪高涨、兴致勃勃。
[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
结束了城隍庙读碑,急急忙忙往名人馆赶,今天我跟志愿者们有一场交流讲座,讲讲先秦苏州名人故事。
1:15到名人馆,喝口水,吃了楼老师的一包饼干,1:30开始吧啦吧啦讲。我讲课时一直喜欢站着,今天却有自知之明,上午整整站立和走动了四个多小时,实在撑不住了,坐下讲,居然也可以正常发挥。
一口气从1:30讲到3:50,讲着泰伯仲雍寿梦季扎时,恍如穿越时空,最近读多了穿越小说,有点走火入魔了。
前几天匆匆忙忙做PPT时,从网上复制了一首朱彝尊的《午日吴门竞渡》,讲着时发现PPT 上写的是朱尊彝,心想为什么我记得是“朱彝尊”呢?是我以前读错了?还是这次抄错了呢?
感谢辉小灰,课后提醒我应该是朱彝尊,我这才放下了心,以后做文抄公时也要注意好好检查呢!
我原以为今天参加活动的都是今年新加入的志愿者,没想到大多数还是多年的老志愿者,大家都是对苏州名人有很深了解的,今天真的有点班门弄斧的感觉啦!
但是大家对我鼓励多多,姜丽、易不易等还动员我开个系列讲座,把名人馆中七个厅的名人逐个逐个细细地讲过来。
很心动,回程路上一直在想这个事,名人馆总共448个名人,除了100多位院士我不可能每个都能讲,其余300多位名人如果一一梳理清楚,那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呢!
可是,我做事从来都是需要领导压任务的,现在退休了没领导收管了,那么如果楼老师或者梁老师布置作业,或者学友们提出要求,也许我可以完成?公益讲座哦!这个我更愿意做成公益活动,因为这更是我自己学习提升的机会[偷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