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明者不以力胜人
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
“善者果而已”——也有人说是“善有果而已”——达到目的就够了,有个好结果就够了。老子的意思是,如果实在避免不了战争,就尽量少杀点人。《孙子兵法·谋攻篇》中也说:“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这个观点跟老子有点像,都是提倡不交锋就让对方投降,认为这才是最高明的。其实,打仗就是为了征服对方,让对方听自己的话,接受自己的统治,而不是杀人掠城。所以,实在不需要在打仗时杀很多人,更不需要在打了胜仗之后屠城。
这一点刘邦就做得很好,他攻入咸阳之后,秦王子婴投降,他不战而胜,于是他不但没有伤害咸阳百姓,还跟军队约法三章,不让士兵们欺负老百姓,而且废除了秦朝的严苛法规和杂税,整顿了当地的官吏。因此,老百姓对他的印象很好,他没有入主关中就已经得到民心了。到了朱元璋时期,谋士李善长也告诫朱元璋,只要你向汉高祖学习,不乱杀人,知人善用,就可以很快平定天下,他照做之后,果然建立了明朝。相反,项羽虽然靠武力得到了政权,但并没有得到民心,没多久之后就因为不得民心叫刘邦给灭掉了。
所以,第一等高明是以德服人,让别人从内心深处认可你,而不是用武力让人暂时地屈服于你。当你用德行赢得别人的认可时,无论你是不是最强大的那个人,大家都会敬佩你、拥护你、愿意帮你、愿意和你一起完成某个事业,这才是最高明的“征服”。
次一等是“不战而屈人之兵”,不打仗,不和你斗,但对方佩服你。因为你的能力太强了,力量太大了,就算不打仗,他也知道你很厉害,觉得自己不可能战胜你。有些家庭不管怎么闹别扭,爸爸妈妈都打不起来,为什么?就是因为其中一方太强大了——当然,这只是玩笑话。不过,很多时候确实是这样,如果一方非常强势,双方根本没有较量的可能性时,争斗一般就不会发生。拳击赛也是这样,四十公斤级的人肯定不会跟八十公斤级的人较量。前几天我们去北京,发现两位文化志愿者相处得特别好,完全不会产生摩擦,其中一个人很强势,另一个人相对弱很多。我开玩笑地问那个相对较弱的人:“你们在一起的时候,是不是意见一致就听你的,意见不一致就听他的?”他说是——看,那个人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因为他不用争辩,就得到了决策权。家里也是一样,如果妈妈觉得爸爸比自己厉害,那么在意见不一致的时候,爸爸几乎不用说出理由,妈妈就会说,行,就听你的。如果做不到以德服人,不能用德行赢得别人的由衷认可,也可以用自己的强大让别人信服。
再次一等就是打架、争论、较量。如果要做到这一步才能让别人服你,就已经非常糟糕了。通过打架、较量来让别人屈服,叫以力服人、以力治人,我们称之为霸道。如果以力服人,你也许可以成为霸主,但你成不了真正的王者。你想想看,你觉得爸爸很霸道,或者妈妈很霸道的时候,你心里服不服他们?肯定不服。不服就说明他们不是你的王,他们只是用力量压制了你而已。现在,很多人都在凭蛮横之力或某个条件压制别人,让别人屈服,这就叫霸道。虽然春秋战国时期有很多人都追求霸权,追求做霸主,但中国文化从来都不提倡霸道,我们提倡的是王道,王道的特征就是以德服人。一个小猴子在花果山水帘洞树了根旗杆,自立为美猴王,很多小猴子都来归附他,这就是王道。所有妖精见到观音菩萨都会合掌,称其为菩萨,包括心比天高的孙悟空,这也是王道。如果孙猴子跟牛魔王打仗,凭力量把牛魔王打败了,这就叫霸道。所以王道的特点就是以德服人,有王者风范的人必然德行很好、智慧很好。古代选择君主的标准之一,就是贤能。贤能是什么?贤能就是德行。当初智果不认可荀瑶——也就是智瑶——觉得他如果当了族长,就会给家族带来杀身之祸,这正是因为荀瑶为人残忍,德行不好,不贤能。荀瑶就是典型的霸道,他很强,儿乎战无不胜,但几乎所有人都是忌惮他的强大,心里并不服他,甚至对他充满了怨恨,后来,找到个机会,韩、赵、魏三家就联合起来把他杀了。所以,凭借力量得到霸权、成为霸主,不一定是好事。
孙武认为,用谋略和智慧战胜对方是最高明的,次一等是用外交手段瓦解对方,再次一等是用武力战胜对方,万不得已了,才攻打对方的城池。换句话说,就是能不打架就尽量不要打架,即使非打不可,也尽量不要祸及太多的人。这种观点也很了不起,孙武可能受到了老子的影响,因为他生活的年代比老子要晚一点。
选自《老子的心事—雪煮〈道德经〉第二辑》
雪漠(XUEMO)
图片|来源网络
侵立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