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都已看过《你好,李焕英》,大人说很感人,小孩子说没感觉。
对于贺岁大片豆辨评分首映81分,贾玲又是一个喜剧演员,对于这部影片,我还是有些期待,有些好奇的。
儿子听说我要去看这部电影,第一时间帮我订上了票。
一个人看电影的机会真的不多。
和家人在一起看电影更多的是享受和家人在一起的时光,对电影反而没有了那么多的期待。
上午的电影,人不是很多,前面4排没有人,我坐在第四排,放眼望去,除了荧幕就是我自己。
很像自己包场的感觉。
影片前半场演的是贾玲小时候发生的事情,生下来就是小惹事精,小学的时候老师把妈妈一次次的请到办公室,影片中妈妈的背影,老师的办公室。
影片以琐碎的母女之间的温情上来就紧紧抓住了观众的心。
贾玲考试第一名,当大伙松了口气,这个惹祸的小姑娘?终于得了第一,让妈妈高兴了一次?
却原来是跑步得了第一名,我一下子笑出声来。左右回顾,没有一个人。
心情一下子变得放松起来,不会因为有孩子在场,得给孩子做一个好榜样,公共场所是不可以大声的说笑的。
放松的身心更好的投入到了剧情中去。
不时的我听到自己情不自尽发出的笑声。
都说贾玲的这部电影,前剧有多少笑,后面就会有多少哭。
1.
为了想让妈妈高兴,没有考上大学的贾玲找同学去办了一个假证,妈妈高兴的大摆宴席,却不曾想事情败露。
妈妈像以往贾玲做错的所有事情一样,这次也没有责怪她,贾玲坐在妈妈的自行车后座上。告诉妈妈,赚到钱给妈妈买什么。
母女俩说说笑笑,不曾知道,这里就是永别。
妈妈在急救室里,贾玲握着妈妈的手在病床上。不愿面对现实的她穿越到了1981年,那个时候,贾玲还沒有出生。
贾玲砸在了妈妈的身上,她想起自己小时候做的让妈妈一件件不省心的事情,她决心帮助妈妈让妈妈高兴。
影片八十年代的画面,经典的蓝裤子,白褂子,喝水的白陶瓷缸子,大街上飘荡着的80年代的经典老歌。
熟悉的街道,熟悉的厂房,熟悉的八十年代的摆放。甚至那工厂里成排的水笼头。
在诉说着那个时代的点点滴滴。
没有经历过八十年代的九0后和零零后很难体会到那个年代的气息,感觉和滋味。
2.
影片中穿越到妈妈年轻时代的贾玲处心积虑的去帮妈妈去做每一件能让妈妈高兴的事情。
搞笑的地方有,但更多的是真情的流露,把对妈妈的不舍,对妈妈的愧疚通过影片里的每一件小事,带给观众的是汹涌而出的亲情。
我不知道其他人,我前面、左右都没有观众,我任由泪水随着剧情的变化而汹涌而出。
沉浸在贾玲的世界里,我太能理解她现在的心情,在自己一无所有的时候,妈妈在,当自己有了孝敬父母的资本的时候,人,已经不在了。
我的父亲在我忙着创业,忙着去梳理自己小家,忙着考成人大学本科的时候,悄然生病,一病未起,几个月后,带着对家人的牵挂。去到了另外一个陌生的地方。
我还没能来的及做一点让他高兴的事情,没来的及带他坐坐飞机,因为他说过,轮船,火车却坐过,唯独没有做过飞机。
当时我豪气的拍着胸脯说,你闺女带你去坐。
我以为我以后有大把的时间可以去孝敬他,我以为当他老的时候,我会每天陪着他,我以为当我赚到足够的钱,我会带他去世界各地旅行。
从来没有想过的是猝不及防的被剥夺了这个机会。
我甚至没有给他买过一件比较像样的衣服。
所有的这些都成了一生的遗憾!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在电影院,我任由眼泪肆意地流。为贾玲,也为我自己。
3.
记得有位作家写给去世的母亲的一封信,其中有一句话:在高铁站上,我看到一位和你像极了的人,拎着大包,我跑过去,帮她拎着。⋯思念之情,跃然纸上。
父母是挡在我们和死神之间的一堵墙。父母在人生尚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走出电影院院,我拿出了手机,我要给我的母亲打一个电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