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论语》为政篇

《论语》为政篇

作者: 飞言米语 | 来源:发表于2021-08-29 09:28 被阅读0次

2.1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2.2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2.3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我们经常能看到很多人引用《诗经》,作为《诗经》的整理者,孔子又是怎么看待《诗经》的呢?

2.1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孔子说:施政要以道德教化为先。(做到这点)就像天上的北极星一样,只需自居其位,但所有的星辰都围绕着它转动。

这又是一句孔子对国家治理的建言。其实,北极星被众星环绕这个类比,先秦诸子都有论述。道家解释这句话,是说只要遵循了道,君王自然无为而治;而法家阐述,又会说成有了律令,下属之间相互监督、各行其职,而君王只需要高高在上地控制臣下。

但你要注意,孔子这里说的“德”,不同于老庄的自然之道,也不同于法家的治术权谋。孔子说的德,这里指的其实是社会人伦道德。这就让这句话包含了两层意思:一、为政的人自己得是有道德的人;二、治国理政应该推行惠民德政。

这里说的有道德的人,不用多说,就是孔子的理想人格,“君子”。那什么是孔子说的“惠民德政”呢?只要想想我前面讲过的,孔子提倡周礼、推崇周公,你就明白了。在他的理想里,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这些古代政治的贤人,都是因为道德高洁而拥有天下,治理天下。而这个理想的对立面,正是像商王朝最后一代暴君纣王那样的道德反面。

且不管有关三代的种种解释传说跟历史事实是否相符合,至少我们得知道,上古三代的传说以及特别是被孔子推崇的周文化,是拿来跟商纣王的暴政做对比的;而且,从文化思想的角度来看,周公的制礼作乐,从迷信鬼神、盲从天命的殷商神秘主义挣脱出来,进而转向更为经验主义的周代的人道人治,讲究人伦道德,这确实是一种历史的重大进步。

不过,你得注意一点,孔子这些针对当时情况的政治主张,后来被2000多年以来的儒家弟子们长期信奉,不断地发展,最终超脱了它们身处的时代,成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传统政治伦理,在更长时段里,在社会文化结构当中,对历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什么影响呢?它变成了一种思想武器,后世的读书人批判、制约皇权的时候,批判“无道昏君”或者“奸佞误国”,他们可以占据道德制高点,从而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

2.2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孔子说:《诗经》三百篇,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端正。

“思无邪”这一句,就是孔子对于《诗经》最概括性的判断,是非常有名的一句评价。

当然,“思无邪”也不是孔子的原创,而是孔子借着《诗经·鲁颂》里的《駉》(jiōng)这一篇里的一句来概括诗经的主旨。

我在《学而篇》里讲过,孔子时代知识阶层对于《诗经》的使用,大概和你今天跟人交流的时候为了显示有品位而特意用成语差不多。但是在汉代读书人学习《诗经》的时候,就已经有需要各种注释才能读懂的情况,所以这句话解释起来也是众说纷纭,非常复杂。

历代学者解释“思无邪”的“思”字,有的说是个没意义的虚词,也有的说是思想的思。不管怎么解,对整句的意思影响不大。咱们不必陷在这种争论里头,重点看“无邪”二字,这是孔子对《诗经》的总体评价。

那么,到底怎么理解这个“无邪”呢?后代的儒生为这事伤透了脑筋,因为诗里明明有好多男欢女爱和怨妇思夫之事。朱熹就说,有的是“淫奔”的诗,不符合宋儒的道德标准,但又不敢明着说孔子讲得不对,就用各种说法来替他圆场。

我觉得,理解这个“无邪”,得看看邪的反面是什么?我们今天说正邪不两立,邪的反面是正。

孔子评价《诗经》的第一首诗《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这说的也是正,不偏不倚不过分,发乎情止乎礼。这种审美是符合孔子界定的礼的,但孔子对男女大防没后代儒生那么紧张。所以这是他总体概括《诗经》的态度,觉得都很端正,不过分。

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题外话,提到《诗经》,从汉代开始一直都有孔子删节改定《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的说法。比如《史记》里司马迁就说春秋的诗歌有3000多首,孔子删得只剩305篇了,支持他意见的人相当多。

但是我们从当时的历史文献里看,说话引用诗歌已经蔚然成风,孔子自己也明确说过“诗三百”。春秋的诗歌肯定不止这么少,但整理删减到300首的账绝对不能算到孔子头上。现代学者更倾向于认为,孔子没有大规模删诗,但确实做过整理工作。

回到“思无邪”上来。 其实,不但是《诗经》如此,我觉得实际上经过孔子整理的其它经典,都有这个特征。

这种思想风范随着儒家文化在东亚的大规模扩散,历史上曾经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周边的很多国家。即便今天,你也可以看到这种影响的具体表现。我就在韩国庆熙大学图书馆的大门上,看到过一块匾,上边的文字说:“有思想者正天下”,它所表达的意思就是从《论语》这里来的。

2.3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孔子说:以政令来引导,以刑罚来规范,这样人民会免于法律的处罚,但没有羞耻感;以道德来引导,以礼教来规范,则人民不仅有羞耻感,而且内心归服。

你从这句话里可以很明显地看到孔子的价值判断:刑罚不如道德礼教。这确实是儒家和法家的分野。这一句区分的,是两种政治制度对民众的影响。

你肯定听过一句话,叫“治乱世,用重典”。这个经验之谈,强调以严苛的处罚手段来作为威慑,能起到扭转局面的立竿见影的效果。面对混乱的局面,很多统治者都希望用重典,以便在一个变数很大、完全无法预测风险的环境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出组织的力量。

不过,孔子觉得,这样虽然会有效果,但绝非上策,而且未必能达到你所预期的目的。要想达到理想的状态,看似渺茫、间接或效率低下的教化工作,其实是成本最低、效果最大的动员手段。

在《学而篇》的讲读里,我强调过孔子对德和礼的重视,其实这句话也差不多。在孔子看来,德和礼的教育作用,深入人心,影响深远,并不在一时一地,不会转瞬即逝,它像栽种在人心中的种子,发芽开花,结成果实,彻底地改变和塑造人。

不光治理国家是这样,一个人也是如此。因为一个知道耻辱、有高度自尊心敏感度的人,内心形成的强大自我驱动,要比外在的法规、律令的约束更能产生持久的动力。所以,德和礼在孔子这里,其实是一个自律和他律结合的状态。

怎么理解呢?德,其实不难,就是道德标准在心里管着自己,这是自律;礼,是对人的行为和相互关系的种种规定。

你想想《圣经》里的“摩西十诫”,其实那是另一种约定俗成的礼。所以在孔子这儿,礼其实跟我们现代人熟悉的法律法规的作用相似,起到的都是一种约束作用。但是我觉得,孔子的礼放在当时,确实又比严苛冷酷的律法更加柔和而有韧性。

孔子的这个说法,其实被后世的读书人阐发得特别多,而且它还能帮你理解我在前面说过的那个道德制高点和思想舆论武器:从反面说,你不施行好的道德,不维护和谐的礼教,那就是失德和无道。

孟子就说,善政不如善教,这跟孔子一脉相承。而被康熙称作“本朝理学儒臣第一”的陆陇其,他的思想就更实际和平衡一点。他说施行德和礼未必就是废除政令刑罚,治国理政时应该以德礼为本,而以政刑为末。这已经把二者之间的关系讲得非常透了。

在这一讲中,我们读到孔子对政治家们的期许,也包括对《诗经》的点评。孔子说,“《诗》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相关文章

  • 《论语解悟》为政 第一、二章

    前一篇《论语解悟》学而 第十五、十六章 后一篇《论语解悟》为政 第三章 为政是《论语》的第二篇,主要论述了为政、教...

  • 譬如北辰

    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译文:这句话出自《论语.为政》篇,其意是:以道德原则治理国家,...

  • 012《论语·为政篇》

    《论语·为政篇》 子曰: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 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 原...

  • 读《论语》(八)

    2020年2月16日 2020年勇气读书会打卡第48天 阅读书籍:《论语》 第二篇论语为政 【本篇引语】《为政》篇...

  • 读《论语》(七)

    2020年2月14日 2020年勇气读书会打卡第46天 阅读书籍:《论语》 第二篇论语为政 【本篇引语】《为政》篇...

  • 论语》:为政篇第二

    《论语》:为政篇第二 【本篇引语】 《为政》篇包括24章。本篇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

  • 《论语》2018年10月07日

    《论语》:为政篇第二 【本篇引语】 《为政》篇包括24章。本篇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

  • 读书笔记8

    读书人:布朗 书籍:《论语》(为政篇) 感受:今天早上翻开《论语》,便又看到这句“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

  • 《论语解悟》为政 第十六、十七章

    前一篇《论语解悟》为政 第十三、十四、十五章 后一篇《论语解悟》为政 第十八、十九章 [原文] 子曰:攻乎异端,斯...

  • 读《论语》(六)

    2020年2月7日 2020年勇气读书会打卡第39天 阅读书籍:《论语》 第二篇论语为政 【本篇引语】《为政》篇包...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语》为政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sswi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