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话叫,“我们学过了太多道理,却仍然过不好这一生”。可是问题在于,我们真的学会了吗?
总有人说看书无用,那读书究竟有没有用呢?书中的知识(或者是网上学到的知识)如何才能变成自己的呢?今天我从读书前带问题、读书中划线和写感想、读后总结读书笔记和教会他人讲讲,如何真正学会读书、利用学会的每一份知识。
首先,读书前带着你要解决的问题。除非你读的是休闲类小说,或者只是在网页上逛逛,如果你是读一本书,或者阅读一个帖子或文章,都要带着问题:我需要通过这本书/这篇内容解决什么问题?关于这个问题我事先知道多少?需要了解哪方面?
其次,在读书过程中,我更重视的是其中“落笔”的时候。光看是不可以的——只有拿着笔写写画画,才有着读书的态度。
画是当你看到精华之处,必须将之画出来,否则一本书读完干干净净,对其的思考亦浅尝辄止,若过了些时日再拿来翻看,你更不知哪里是精华哪里可略过,与没读过无异。写是当你看到和作者心灵契合之处,阅读当时又没人可以立即分享,你就必须要拿笔写下来;而且在写的过程中,思想可以被最大程度的发散激活,读书的意义便可达到了。
最后,当读完一本书之后,里面的知识仍然不能够算是你的,要去写读书笔记。这其实就是将你在阅读中写写画画的精华集成、融合、分类,将相同的观点和感受归纳总结。
画出来的作者原文我习惯摘抄下来,同时附上自己的感受感悟;而自己在读书时升华的观点就成为了我的新思维——读书笔记。享受他人的思维并激发自己的思维,并将此过程分享给他人,书籍的意义于此,我便想不出更多了。
关于记住所学知识,还有几个tips:
1、一定要学会输出。如果有条件和精力,一定要落笔下来。光打腹稿是不够的: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正如杜鲁门在《盛宴易散》中说到:“你一定要养成写作的习惯,即使是每天只写一段,写你所熟悉的东西…..也能让你变得更强。” 在写的过程中,你可以碰撞出更多东西。
2、拥有应用知识的热情。不论是把学到的方法论应用到现实中,还是教会他人知识,都要拥有“应用”的热情。不论是读书、看知识、听别人说,都分为三个部分:听懂/看懂——记住——会用——教会他人。
3、常复习。我们都知道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道理,但是实际却很少复习自己学过的知识,或者从书中学到的道理。大脑的容量有限,如果不经常提醒它曾学过的东西,它就会遗忘。
4、把学到的知识放到自己的知识框架里。读书的目的不是“总结书里讲了什么”,当然你要是写书评除外;而是“从这本书里学到你未知的知识、解决你急需解决的问题”。所以多关注“我从这本书里学到了什么”,并放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
5、关注交叉学科知识。比如读人工智能技术能否用于医疗?读曾国藩能否用于现在的人际关系?读水浒能否让你理解目前公司的组织架构?
司马迁《报任安书》里也说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意思就是研究天人之间的关系,研究自然社会的变化变迁,并形成自己的体系。
所谓“举一反三”和“触类旁通”,才是我们学一门知识、读一本书的意义。
我是华莹,专注职场干货、思维能力、个人成长和运营知识分享。QS30管理学硕士,AI公司产品运营。
你的每一个点赞或收藏或关注,都是对我莫大的鼓励,让我们一起在快节奏的世界里,做彼此温暖的职场人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