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大卫.休伯尔(David Hunter Hubel)和托斯坦.维厄瑟尔(Torsten Wiesel)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The JohnHopkins University)研究瞳孔区域与大脑皮层神经元的对应关系。他们在猫的后脑头骨上,开了一个3毫米的小洞。向洞里插入电极,测量神经元的活跃程度。
然后,他们在小猫的眼前,展现各种形状,各种亮度的物体。并且,在展现每一件物体时,还改变物体放置的位置和角度。他们期望通过这个办法,让小猫的瞳孔感受不同类型,不同强弱的刺激。
他们之所以做这个试验,目的是证明一个猜测。位于后脑皮层的不同视觉神经元,与瞳孔所受刺激之间,存在某种对应关系。一旦瞳孔受到某种刺激,后脑皮层的某部分神经元就会活跃。经历了很多天枯燥的试验,同时牺牲了若干只可怜的小猫,大卫.休伯尔和托斯坦.维厄瑟尔发现了一种被称为“方向选择性细胞(Orientation Selective Cell)”的神经元细胞。当瞳孔发现了眼前的物体的边缘,而且这个边缘指向某个方向时,这种神经元细胞就会活跃。就此,他们提出了感受区域(Receptive Field)的概念。
这个发现激发了人们对神经系统的进一步思考。神经-中枢-大脑的工作过程,或许是一个不断迭代,不断抽象的过程.
这里的关键词有两个,一个是抽象二广定达T原师信号到低幼元逐渐向高级抽象迭代。人类的逻辑思维,经常便用高度抽象的概念。
例如,从原始信号摄入开始(瞳孔摄入像素 Pixels),接着做初级处理(大脑皮层某些细胞负责发现摄入图像的边家和方问),然后抽象(大脑判定限心物体的形状是圆形的),然后进一步抽象(大脑进一步判该物体是气球),图3-7所示。
![](https://img.haomeiwen.com/i3776298/5bac4d8f8445982e.jpg)
这个生理学的发现,促成了计算机人工智能在40年后的突破性发展
再回顾下这个结论,人的视觉系统的信息处理是分级的。从低级的V1区健取边缘特征,到V2区形状或者目标的部分结构等,再到更高层,整个目标,日标的行为等.也就是说,高层的特征是低层特征的组合,从低层到高层的特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