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人惊讶于清华开学早。八月刚刚过半,有很多学生还在过暑假,而清华就已经开学了。有的人就评论说,顶尖大学就是不一样,开学都跑在别人前面,这就是差距。
其实,清华本科新生接下来还有3个星期的军训,正式上学也要到9月,算不上早。
但这件事,我觉得从侧面也反映出一种心态,就是很多人都把教育看成是一场竞赛,总得想办法让孩子跑在别人前面。你不往前冲,别人就要超过你。
但其实,迈入社会之后,真实的社会生活更像是一场接力比赛,不仅需要你个人能力强,还需要跟其他人打配合、有出色的协作能力。这种能力,有不少人是从大学才开始培养的,比如参加社团、实习等等。而我今天想跟你分享的是,怎么能从孩子三四岁就开始,逐渐培养他们的协作能力。
最近,《商业内参》Business Insider的网站上,发表了一个有意思的访谈。采访的对象是美国游戏直播平台Twitch的创始人Justin Kan。这家公司是美国最有影响力的直播平台,在2014年的时候被亚马逊以9.7亿美金收购。不过,更厉害的是,Justin Kan他有一个弟弟,这个弟弟也是一个创业者,他创立的自动驾驶公司被通用汽车以10亿美金收购。他还有另外一个弟弟,虽然没有创业,但也是一名出色的计算机工程师。这让很多人不禁好奇,到底是什么样的教育模式,让一家出了这么多人才呢?
Justin Kan的回答让人有点意外,他说,他和弟弟的创业成功,得归功于做家务。正是这件小事,培养了他们的协作能力和领导力。
教育公众号“爸爸真棒”翻译了这篇文章,把他分享的经验称之为“家务教育法”。今天的《邵恒头条》,我就来给你说说这篇文章的观点。
在被采访的时候,Justin Kan谈起来,小的时候,他的妈妈要求他跟弟弟每天都要自己做家务,比如擦桌子、洗碗,甚至还有刷墙、修理房子,偶尔还要协助他们的妈妈完成办公室工作,比如录入贷款数据。
乍一听,这似乎也挺正常的,因为有不少家庭不都让孩子自己去做家务嘛。可Justin回忆,虽然同样是做家务,他妈妈分配家务的方式,跟别人家不太一样。
一般来说,我们熟悉的做家务模式,都是家长给孩子布置任务,由孩子来执行。比如在我们家,我妈就会告诉我,今天晚上你洗碗,明天早上你拖地。但Justin的妈妈不是这么做的。她会给三个孩子一个清单,告诉他们,这些是你们需要完成的事,没完成之前,谁都不许打游戏。但是至于谁干什么, Justin妈妈完全不管。于是,分配职责的工作就落到了三兄弟头上。这时候他们就得自己商量了,怎么能在最短时间内完成?怎么能公平地分配工作?谁配合谁干什么?这锻炼了他们很多种能力,比如说沟通、谈判、分析、制定目标等等。
但是最重要的,Justin认为,是这种方式让三兄弟把自己看成一个团队,而不是独立的个体。他们学会了怎么能向着同一个目标努力。这种经验,后来被他复制到了创业公司的管理工作上。
而且,Justin的妈妈在完成家务这件事上,非常坚持。即便兄弟三人强烈抗议,他妈妈也从来没有心软过。她会告诉他们:“你认为这很难吗?假如你去了我的老家——马来西亚的农场,你会一天都撑不过去。”
而这种坚持让三兄弟培养起一种理念,他们开始认识到,生活在某种程度上是痛苦的,但也有美好的部分。你必须同时接受“好的”与“坏的”,这才是真正的生活。在他们成为创业者以后,当每天要面临巨大压力的时候,这样的理念成了他们的精神支柱。
你可能会想,你怎么知道三兄弟的成功不是一种偶然呢?也许他们全家都基因好、智商高呢?不一定就跟做家务有关吧?当然,他们的创业成功肯定有很多其他因素,比如敏锐的市场判断力,强大的学习能力等等。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小时候做家务的经历打磨了他们的个人品格。
其实,关于家务如何影响儿童的成长,教育专家早就开始研究了。
明尼苏达大学家庭教育专家马蒂·罗斯曼教授,就曾经做过一个时间跨度长达25年的深度研究。他追踪了84名儿童在家务上的参与程度,而且分析了不同年龄段的参与度,分别是3~4岁、9~10岁、和15~16岁。他采集的数据包括孩子的智商、家长跟孩子的互动方式、完成的家务量、家务类型等等,然后去分析这些因素如何影响孩子在25岁的时候,学习、事业和人际关系的情况。
结果发现,相比起9~10岁或者是15~16岁才开始做家务的孩子,那些从3~4岁就开始参与家务的孩子,成年之后有更强的适应环境能力,他们跟朋友和家人的关系也更好,事业也更加成功。而这位教授分析,主要原因就是家务劳动,向孩子们灌输了为团体作出贡献的重要性,这让他们在成年后处事更加稳重,更有领导能力,也更有同理心。
不过,并不是所有做家务的方式,都有这种的效果。从Justin Kan的分享里我们也能看到,怎么给孩子分派家务,其实是一个技术活。
在“爸爸真棒”的这篇文章里,提出了7种鼓励孩子做家务的方法,而我认为其中有三条建议特别有价值,因为这三条建议是帮助你把家务从一种独立任务,转化成团体任务。接下来跟你分享一下:
1. 选择正确的任务形式
通常,家长给孩子布置的任务都是跟孩子自己有关的,比如说“自己叠被子”或者“洗自己的衣服”。但其实,为了使孩子更有同理心,学会不仅为自己思考,我们需要将孩子的目标聚集在“照顾家庭”而不是“照顾自己”上。比如,需要完成的家务应该包括“给全家做早餐”而不是“为自己做早餐”;应该包括“收拾客厅”而不是“收拾自己的房间”。通过这种方式,让孩子理解到“做家务”不是完成自己的任务,而是在承担家庭责任。
2. 为做家务营造积极的家庭舆论
有不少家长,自己在做家务的时候,就满口怨言。如果孩子耳濡目染,自然而然会对做家务形成消极的态度。而这篇文章建议,在日常生活当中,要以积极的态度谈论家务活,其他家庭成员也应该踊跃地提出要主动做家务。如果家人就能有一种乐在其中的心态,那孩子们也会更享受这个过程。
3. 不给物质奖励,多给口头表扬
有的家长会认为,如果孩子做家务,你承诺给他们零花钱,他们肯定会给更有动力,更勤劳。但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的。心理学家们认为,在做家务这件事儿上,给孩子们劳务费只会弄巧成拙。假如孩子有“做家务就会给钱”的认知,那么家务活就会从“无偿的帮助”变成了一种交易。这并不利于帮助孩子培养主动帮助家人的心态。
而正确的方式是用语言来表扬孩子,比如研究就显示,如果是3~6岁的孩子,假如你“感谢他们成为一个小帮手”,那么,这能显著提升他们帮忙的意愿。
好了,以上就是关于“家务教育法”的几条建议。
最后再分享一点个人感受:
我曾经跟教育行业的一位专家聊起来,他说教育分为三层: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三者其实同样重要,可现在不少家长只看重学校教育,认为教育就是学校的事。但今天分享的这篇文章再次提醒我们,对孩子最关键的教育机会,其实就在你自己的家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