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父亲节,先稍微夸一下孩儿爸爸。虽然他跟孩子的互动不是很多,但他确实是一个很顾家的男人。
刚过去的618,他虽然买的东西不是很多,但体积不小,6月19号回到家,就看到这阵势——
![](https://img.haomeiwen.com/i18106975/b88750c0c3f79e9b.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8106975/2515724fa82668d3.jpg)
我家的抽纸卷纸,米面粮油,都是他负责购买。
我家住在半地下,下水道弄不好很容易堵。请一次管道疏通的要两三百块钱,他索性在京东自己买了一个下水道疏通器,周末没事时就通一通。
![](https://img.haomeiwen.com/i18106975/38f0d985520f5da6.jpg)
接下来,接着上周的草稿,说儿子的故事吧。
1.午饭时间闭门不出
今天中午,奶奶做好了饭,但是两个宝却不想吃。一开始他们在我房间床上躺着,我把他们从床上拉起来,他们又跑到奶奶房间的阳台上玩玩具。
爷爷奶奶催他们快出来,吃饭啦!大宝不仅不听,还把卧室的门和窗户都关上锁上,窗帘拉上,任凭大人怎么说都不开。
我说:算了,我们先吃吧。
爷爷最先吃完饭。他一般吃完午饭之后会到卧室去睡会儿。他叫大宝开门,大宝不开。
爷爷又出门绕到楼外边,从阳台外叫他开门,他还是不开。
我和奶奶很生气,本来给大宝留了几块牛肉。我们决定,也全部吃完,不给他留了。
本来给他们盛到碗里的米饭,又倒回了锅里。
等我们吃完了,他们还没出来。
后来我跟大宝说:你快出来,出来我就爸爸说一下,给你把《西游记》最后一部分 上传到米小兔。
他们这才出来了。
2.孩子想要一个不被打扰的空间
等俩宝出来,爷爷和奶奶进了卧室,也把房间门锁上,“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但奶奶终究不放心,还是打开门,严肃地跟俩宝说:以后不许再这样了!
大宝说:为什么我就不能一个人待会儿?
我尽量心平气和的问他:你刚才是想一个人待会儿?
他说:是啊!我就想一个人静一静。
我说:可是已经到了吃饭时间,你不吃饭别人会着急的。
他说:我就是心情不好,不想吃饭!
我说:你心情不好时,一个人待会儿也可以,但是你别锁门呀!你锁了门,爷爷奶奶就不能进了,这样会影响到别人。
他说:是你们老打扰我,我才锁门的。
我说:你要是不想被人打扰,可以戴上手表,出去走走。
他说:可是奶奶不让我一个人出去。
这样一说,我才意识到,孩子有了一个人独处、不被打扰的需求。而在家里确实没有给他们足够的独处的空间。
家里房子小,两居室,三代6口人。他没有自己的房间,而是和爷爷奶奶住一间卧室。
因为疫情学校没有开学,所以大部分时间他都是和爷爷、奶奶、妹妹在家里。
人多空间小,难免会产生冲突,有不良情绪。
我和他爸因为工作,下班后、回家前都有自己的时间。爷爷奶奶也可以吃完饭后出去散步。
唯独孩子,却没有属于自己的空间。
大宝专注于做某事(例如看书学习、搭乐高、脑海中编故事)时,总是难免被人打扰,这让他感觉不舒服。有时候爷爷奶奶的催促让他很不爽,于是,他就用今天这种方式来表示抗议。
3.当孩子独处时,不要轻易打扰
很多时候,我们没有意识到:孩子也需要自己的独处空间!他们也需要不被打扰的自娱自乐。
荷兰教育现象学的代表兰格威尔德关于儿童秘密空间的研究中,他发现:“儿童在三岁的时候,还没有秘密空间出现,到了四五岁的时候,儿童在偶然的情况下发现了它,并在其中找到快乐和舒适的感觉,开始出现不完全的独处行为。”因为孩子很多事情都是被家长安排好的,小到几点写作业几点睡觉,大到在哪上学、报什么课外班等等。所以,孩子偶尔会希望避开家人的视线,不被约束地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
独处的空间,可以孩子感觉到心灵的自由与放松。
有时候,孩子希望找一个地方独处,也是为了调整自己的情绪。比如,孩子被人批评了,会把自己藏到窗帘后面来宣泄心里感觉不高兴的情绪。正如成人在比较烦躁的时候,也希望一个人静静,不被别人打扰一样。
孩子自我调整的过程,就是他经验的内化、调整与整合,这样的过程还能够促进儿童心理的成熟。
独处,也是培养专注力、创造力的重要途径。孩子独自做自己喜欢的事时,他注意力非常集中,思维也更活跃。卡尔顿大学的罗伯特.克普兰研究发现:“许多孩子在独自玩耍时展现的才能 , 要远远超过在和其他孩子一起玩耍时的才能。”
例如,我家大宝喜欢喜欢搭乐高。它可以用手头的零件,通过思考和尝试,实现自己想要的效果,还能利用很多乐高小人和场景,编出很多故事来。
如果仔细观察,会发现孩子独处时,那专注的眼神、舒展的四肢和陶醉的神情,其实是特别美好的。用个专业的说法就是,他正沉浸在幸福的“心流”中。作为家长,这时候最好安静地看着或离开。如果去打断他正在做的事,往往会引发孩子激烈的情绪反应。
家长不要去功利地衡量孩子到底从独处中学到了什么、获得了什么。如果总是随意地打断、生硬地剥夺孩子消磨时间的机会,孩子可能会产生一些情绪问题,甚至造成严重的心理后果。
【独处和磨蹭不是一回事】
在空闲的时候,家长乐得趁孩子“独乐乐”享受一下轻松。但是换到平日里满满的日程安排,父母们可就没那么宽容了。上班就要迟到、作业还没做、饭做好了不来吃,这时候家长往往对孩子冷面冷语,批评说这是“磨蹭”的坏习惯,一定要改正。
从本能上来说,孩子是没有严格的时间观念的。儿童都是兴趣导向,而非纪律和规则导向的。哪怕他规定自己七点要干什么、八点干什么,但实际上也很难落实。孩子更愿意按照自己的兴趣和节奏来做事情,兴趣是第一位的。
其实,家长反对孩子独自玩,更多来自于自身的需要,而不是孩子的需要。大人们都习惯了每天用时间表的完成进度来评估自己的效率,殊不知这正是一种现代病和城市病的典型体现。
只要大人们把姿态放低,总能找到有效利用时间的办法:比如,跟孩子共同商量时间表,并制定大家都要遵守的规则;尊重孩子独处的需求,在计划里预留出机动时间等。
4.如何让孩子安全地独处
巴克霍尔兹认为:“独处是一种发展需求, 独处所产生的积极经验对每一阶段的个体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作为家长,我们又不放心让孩子处于自己的视线之外。
而孩子把自己关在房间,锁上门,家长也难免会焦虑。
所以,对于年龄大些有生活自理能力的孩子,可以给他一个自己的房间。而小一点的孩子,建议在家里给他准备一个半开放的,属于他自己的空间。
例如对于小一点的孩子,可以准备一个围栏,里面放上地垫,大人可以一边看孩子,一边做家务,最重要的是这个空间只属于孩子;或者准备一个小帐篷放在家里,这个帐篷就是孩子的小家,在安全的前提下,孩子可以在里面任意的“放飞自我”。
由于我家地方不大,我和他爸考虑了一下,可将我们房间的阳台作为大宝的独处空间。这个房间的阳台和卧室之间有一道门可以锁上,但是窗户是没发锁的。如果大宝想一个人待会儿不被打扰,可以到这里来,看书、玩玩具都可以。
而大人,有需要时可以通过窗户和门上的玻璃看到他,免得担心。
![](https://img.haomeiwen.com/i18106975/d9789820e83735ab.jpg)
最重要的是,大人要尊重孩子、相信孩子,当孩子需要独处时,克制自己想管一管的冲动。
如果需要叫孩子去干别的事情,比如写作业、吃饭时,也尽量不要大声叫他催他,而是走到他跟前,平静地说,把他从自己的世界温柔地唤回现实。
如果孩子独处的需求得到满足,他也不会把自己锁到房间里,赌气不理大人的。
(以上,孩子午饭时闭门不出的事情,发生在6月8日。后来的文字,是这些天陆续补充完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