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说到石猴纵身一跳,跳出了不一样的世界,原来里面是一个桃源仙境,首先看见里面无水无波,立着一座铁桥,桥下才有水流出,冲贯于石窍之间,倒挂流出去,这里说的应该就是他刚从那里进来的瀑布。走过桥头看到翠藓堆蓝,白云浮玉,光摇片片烟霞。
乳窟龙珠倚挂的奇境,有石床、石凳、石盆石碗,以及一、两竿修竹,三、五点梅花,几树松树,看到这里我想到一个念头,莫不是这些花草松树、梅花、修竹都是作者自己喜欢的东西,这个世外桃源是作者一直向往的简单快乐生活?
这个石猴是他自己本人,因为我记得我们群里的载酒老师说过,这些名著我们不能用一般的思维去读他,要结合作者的思维、当时的背境去理解、深入研究。作者他会告诉我们一些怎样的事情、信息呢?继续看下去……原来此处乃是“花果山、水帘洞”石猿喜不自胜,哎,奇怪,前面都说他是石猴,这里怎么变成石猿了呢?我们人是从猿退化而来,难道在为他以后俱有人一样的灵性而作铺垫?
于是他急抽身往外跳出瀑布,开心的告诉众猴,这里可以看出他是一只性格耿直、善良的猴子,心中有喜急着要跟别人分享,没有私心,具有有福同享 、有难同当的担当。于是众猴随石猴跳入水帘洞中,但一跳入洞中就出现了乱抢乱夺,一片乱象,石猴就像一个领导者一样发声了,提醒众猴实现当初进洞时的承诺,说明石猴是一个讲信用,有原则的猴子。而众猴对他已是佩服之极,自然心甘情愿拜他为王。石猴只此改名为“美猴王”
于是美猴王带着众猴在此安居乐业,享受天伦之乐。这样不知不觉就过去了三、五百年,普通的猴子都生的生、死的死,美猴王见证了猴子们的生老病死,不禁悲从心起,有了忧虑,他的思想进入了更深的境界。当他从猿猴那里得知世间有三界时,想到了要与命运作斗争,去寻游四海,造访三界,去寻不老之术。
心动不如行动,次日,美猴王立马号令众猴摆宴辞行,自作木筏。第二天美猴王就独自撑筏出发,他沿着海域随风而去……这真是“在井中不知外面的天高海阔,出井外才知外面的世界有多精彩。他运至时来,风送他到南赡部洲地界,这是他首次与人相处,学人礼、学人话。见世人都是为名为利之徒,无一个为身命者。猴王一心求道,却不是一帆风顺,一晃就是八、九年过去了。
他继续向西前行,行过西海,来到西牛贺洲的一座高山前,他凭自己的直觉想象神仙一定居住在海外有山有水的地方。他爬上山顶,正凝望间,突听得歌声,猴王既上前行礼询问,从这里可以看出美猴王虽已称王,却没有狂妄自大,自恃骄傲,反而是谦虚有礼。因为他的有礼而知晓了一些重要信息,原来这是一位樵夫在唱一首别人教他的词。
猴王听得他唱:相逢处,非仙既道,静坐讲《黄庭》。读到此处让我感叹先人们的才华渊博,很早就开始用诗词传颂道德了,知晓《黄庭》是道德真言,传道乃修道之人所为,逐把樵夫误认为神仙。而樵夫也告诉了他神仙的居处,自己为了尽孝无缘求道的苦衷。于是猴王随着樵夫的指点来到灵台方寸山三星洞须菩提师祖那里,这里是一个风景秀丽的清幽之处。
猴王因对修道的仙人有敬畏之心,逐不敢冒然前往,他想让樵夫帮他引路,带他去引见仙人,乃何樵夫一心想回去尽孝,没有答应他,猴王没有心生间蒂,而是心怀感激之情,是他告知自己神仙居住的地方。猴王在门口静观其变,但他的行踪还是惊动了里面的仙人,随派仙童出来迎接。
猴王一见那菩提祖师倒身就拜,心中早已把他当作师父,当菩提祖师问他身世时,他也不怒,耐心的回答,不急不躁,足见他的沉着冷静、机灵巧妙。菩提祖师终被他的真心打动,又见他机灵慧明,于是结合他的身世帮他取法号为“悟空”。未完待续,且听下一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