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丘墨豸
1969年下乡的第一批知识青年,来自于省城沈阳,基本都是老三届的学生,文化水平参差不齐,相差特别悬殊,其中不乏一些优秀的才男慧女,主要以68届的居多。分配到我们大队的三十多人就属于这样的情况,除了家庭条件不同,个人能力水平也大相径庭。来了一段时间后,他们或以文化知识得以崭露头角,或以文体特长引人注目。当然也有游手好闲、不学无术之流混在其中,让人不屑。
有一个叫张琳的女青年,来村里不久就被派到学校当老师。村里缺乏文化人,现有的几个老师不过是矬子里拔大个,就连自己识字不过两麻袋的复员兵都当了老师。张琳到学校不久,文化知识的自然展现,就如口袋里的坠子,很快显露出来,所人班级教学成绩也明显提升,这让一些本地的老师望尘莫及。后来村小学升级为带帽中学,张琳便被任用为中学老师主教语文。我二哥上中学时,有幸成为她班里的学生,过后多年了还会常常念及起来。
张林不但个人能力强,教学水平高,人也长得漂亮,个头高挺,亭亭玉立,山里的孩子如同见到了仙女,只有仰慕了,那还敢淘气撒野。张琳又写得一手好字,令很多男老师都佩服得五体投地二哥的字就是模仿的张琳,我后来见过张琳写给二哥作文的评语,也觉得那字确实很漂亮。
张琳在管理班级上也有一套本领,深得学生的爱戴。而那个邢俊贤,同样来自于省城,各个方面根本无法相提并论。后来张琳被调到了公社中学,仍然是令人瞩目的典范。据说在教学之余,张琳还进行文学创作,经常有文字发表在各类刊物上,这在全公社中学老师中绝无仅有的一位。两年后,调回省城,进了辽宁大学成了一名讲师。
还有一位女青年,叫张素娥,人长得稍微胖一些,说话和声细语,自然透露出一种高雅之态,一看就可以猜出不是来自普通家庭。据说父母是大学教授,还是学校的领导,家教自然不一般。张素娥学习成绩优异,从小学到高中一直是品学兼优的学霸,奈何在特殊的那个时代,父亲被打压,成了五七战士,下放到本省另外的一个农村改造。过了好几年,一家人才得以重新团聚省城。
张素娥也是下乡不久就成了中学老师,是我大哥初一时的班主任。当时因为家庭困难,再加上学校在外村,离家远,又有霸凌学生欺负,大哥便不想上学了,要回家帮父母分担家庭负担,隔三岔五的逃课,早晨背书包走了,却没有去学校,不知在哪里玩了一天,晚上到家竟然带回一捆猪食菜。张素娥几次来家家访,说大哥学习并不差,表现也好,不上学有些可惜,又说大哥将来有文化了可以做更好的工作,不再像父母那样辛劳。任凭张素娥好言相劝,奈何大哥已经厌学,最终让张月娥白跑了好几趟腿。虽然大哥最后还是没有回学校,但对张老师这份真诚还是十分感激的,而且很长时间难以忘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