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古代官员的退休

古代官员的退休

作者: 尹成果 | 来源:发表于2024-03-27 11:29 被阅读0次

我国古代,除了皇帝是终身制,而且世袭罔替,其他官员,年龄到了就要“致仕”,也就是现在所说的退休。“退休”这个名词是在唐代的时候出现的。如唐代韩愈在“复志赋序”中说,“退休于居,作‘复志赋。”也就是说他的“复志赋”,是退休后回家写的。

退休制度的核心,是退休年龄的界定。各朝代对此有不同的规定。周朝规定“大夫七十而致事”,唐朝规定,“诸职官员年及七十,精力衰耗,例行致仕”。到了明清两代,才逐步改为60岁退休。特别是到了晚清,低级武官的退休年龄,皆有所提前。其中“参将54,游击51,都司守备48,干总,把总45” 官儿越小退的越早。古代退休制度的另一个要件就是退休后的待遇。

首先是政治待遇。据《礼记》记载,卿大夫致仕称“国老”,一般官吏致仕称“庶老”。到了唐朝,对致仕官员还要举行欢送仪式。三品以上官员,“致仕”后仍恩准在朝廷行走,参与国家大事。明朝的致仕官员在礼仪上依然受到尊重。可以人在参加宴会,祭祀等活动中,享有原有职级的尊严与礼遇。

其次是经济待遇。汉代规定。年俸禄在2000担以上的官员退休,可领取原俸禄的1/3,作为养老金。唐代的五品官以上“致任”者给半俸。功臣元勋,经皇帝特批退休后可保留全薪。比如名相房玄龄,宰相宋王景致仕时,就是全禄。

另外,官员主动请辞,提前告老还乡也是退休制度所允许的。明弘治4年,皇上专门下诏:“自愿告退官员,不分年岁,俱令致仕。”意思是说,只要你不愿意干了,百分之百的批准退休,你尽管提前退,反正想当官的人有的是。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古代官员的退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szst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