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文官武将上至宰相、元帅,下到异地任职的地方官员,在倒了退休年龄的时候,都会选择告老还乡,在家乡盖一处居所,置办一些土地,在自己的家乡颐养天年。功成名就以卸重负,归隐山林的感觉是自在的,精神是放松的,对于家乡宗族的影响是直接的,对于后人的鼓励是无形的,尽可以对酒当歌,吟诗赋词,让家乡充满了一种力量,让家乡洋溢着一种文化的气息。
古代的生活节奏是很慢的,但是为官一任也承受着一定的压力,等到离开官场回到家乡,也都到了耳顺之年,对于物欲权利的渴望也就没有那么强烈了。因为这些人相较于家乡的宗族子弟还是具有较高的道德修养和学识,告老还乡更像是反哺宗族一样。他们除了带给宗族的荣耀,还可以起到表率的作用,让宗族的后人修身为学,努力习文练武,为宗族的荣耀,考取功名,为了国家的安危,赴汤蹈火。保持着中央与地方,城市与乡村的一种平衡,避免了单方面迁徙的后果。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观念和生活方式也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宗族的影响逐渐的弱化,回乡反哺的习惯也被改变,多数家庭,在倾其家之力供养出来的大学生,即便是工作之后,为了适应现今社会生活的节奏,在很多时候,依然需要因为自己上学而返贫的家人给予必要的物质上的支持,借此在城市得以立足之地,却无力反哺供养自己上学的亲人。而乡村父母宁愿自己贫困一生,也倾全力把自己的子女供养出去,让他们永远告别贫穷的农村生活。可怜天下父母心,有多少这样出去的子女在城市中艰难的行进,而没有余力反哺、奉养自己已经老迈的父母,等到他们有了喘息之机的时候,父母已经去日无多,正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当自己退休之日,已经很少有回到家乡居住的,绝大多数都续居在自己工作的城市,或者是子女工作的城市,均无回乡之想。因为宗族的荣耀和影响力在这个时代已经消失,整片的森林已经给砍斫的支离破碎,宗族已经是一个很遥远的故事。现在的农村出来的能人越多,家乡反而越是贫穷,因为反哺的能力、想法和行为均被受让的双方否定,偶尔回家乡,那是衣锦还乡;经常回家看看,则被认为是混得不好。
城市变得越来越庞大,越来越繁华;乡村变得人越来越少,越来越贫困。城乡间物质、文化的反差越来越大。宗族文化是社会文化构成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当宗族文化消失的时候,人们往往会有一种失落感,寻无所踪,溯无所源,在越到挫折或困难的时候,那种失落感更强烈。当社会公共保障制度完备的时候,更多的是予以物质上的帮助,精神上的依托却很少得到关注。宗族的力量首先就是道德的教化,当这个社会的单元消失之后,道德的教化似乎被淡化了,唯有物质的追求才是至上的。古人云: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今人则不用,只要能够获取财富,伤天害理也心安理得。等赚到了足够的昧心钱,一抬脚跑了,其对环境的污染可能需要其所得几倍几十倍的资金来治理。一个人如果没有了公德心和责任感,没有了廉耻,那是什么样的事情都做的出来的,损人利己对于他来说那是很正常的,何处可以给予他们缺失的公德心和廉耻之心呢?
前几天余光中先生去世,网络上、电视上到处是乡愁,余光中先生的一首乡愁凝聚了近七十年的思念,今天晚上吃地瓜干的时候,想起了余光中先生的家乡,在福建农村儿时的玩伴,一位九十多岁的老人,他在和《一路书香》摄制组人员聊天的情景,每每看到或者想到那个身影,就会想起已经去世三年的父亲,或许老人的样子都是相似的吧,更相似的是那种眼神,纯净、善良而令人生畏的眼神。
乡村在渐渐的消失,宗族已经先于乡村消失,高楼大厦挡住自己眺望故乡的视线,却无法阻挡自己对心中家乡的怀恋。
斗转星移日月渐,
人随春秋逐华年,
莫道天地有时尽,
心系孝慈奉当前。
乡愁尚有愁的目标,当故乡不再的时候,何处生乡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