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未来是最难预测的。
但制造业普通技术男,普通劳务工,服务员之类的低端技术+低端劳务+低端管理人员需求都会越来越少,而未来的年轻人,也都不会喜欢这类工作。
而重点大学的录取率在只有2%(江苏省1.8%),去掉重点大学里面的非重点学科,只有1%的人可以在大学学习之后具备高端技术或者管理能力。
那么剩下的99%的人怎么办呢?
不是要放弃学习,而是激发他们的学习能力,但不是单纯为了去争取那1%的机会,而是同时准备,在“幸福”和“成就”之间取得平衡。
“幸福”是介于主观与客观之间的一种认知(人类简史里面的“主观间”),既有自己对自己状态的“满意度”,也会受到外界的干扰,如家庭里面另外一半对现状的不满意,子女,邻居,朋友地位的变化等。幸福无法设计,但孩子从小“幸福能力”的培养是可以从出生就可以做到的。过分溺爱,过分严厉,都会伤害孩子的“幸福能力”。抗挫折能力,正确的交友方式(人际关系),对待金钱和成就的正确态度,都是属于“幸福能力”。
“成就”同样是处于“主观”和“客观”之间的一种“主观间”概念。成就可以是自己对自己进步的认可,但也会有客观比较(福布斯富豪榜,诺贝尔奖,隔壁老王开的啥车等)。父母比较关注的也是“成就”方面。
但对于什么是“成就”,不同的因素,对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定义。但对“卓越”的追求,应该是从小培养的,包括我们父母自己,也应该以追求“卓越”为目标,而排除“比较”这个因素。
也就是说,考试的目标应该是100分(但这点可能比较难以描述,不可偏颇理解),而不是考第一名。但考100分只能证明你是一台完美的“copy machine”,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也很重要,对“真善美”的追求习惯,才是真正对“成就”的追逐。
如果只是以考第一名为目标,在进入新的环境的时候,就会有不适,比如从初中进入高中。而以追求“卓越”,追求“真善美”为目标,这种不适就会减轻或者消失。而万一没能进入top 1%,以后的天地也会无比宽广。
幸福和成就之间的比例,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不能只追求其中之一。
所以,有了以上理解,父母就可以在情绪上化解自己的焦虑,而有了正确“认知能力”的孩子,也不会把高考作为唯一的一次人生机会。
个人感觉,未来编程能力会成为像今天的驾驶+外语+计算机一样的标配能力。应该多加注意和引导。无论孩子学文学理,“理工科思维”,“硬科学”是必备的抗“欺骗”,“少玻璃心”的素质之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