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我花了黄金1095天学会的3个道理

我花了黄金1095天学会的3个道理

作者: 飞鱼和雪 | 来源:发表于2019-06-20 17:12 被阅读0次

    22:15,夜拉开它的帷幕,让我投入这沉静的怀抱。

    这是都市病吧, 仿佛不到晚上十点大关,我就下不了决心打开文稿,虽然截稿deadline下的焦虑感在各种拖延的缝隙里叫嚣来着,我还是一边忐忑,一边压抑下忐忑,心安理得地墨迹到10点,终于到了,我这个都市焦虑拖延怕死晚睡综合症患者可以死心塌地工作了(还好是间歇性的)

    来,整理思绪,让我们回到那条1095天的求学路上,真幸福,又要脑内做回学生了~(来自半熟社会人的叹息.......)

    (入题准备之碎碎念)


    经历了初三转学的逆风翻盘(见上篇),后面的求学路似乎一帆风顺,高中和班里其他同学终于站在一样的起跑线上(读了前文就知道,这对初三的我来说是件多么奢侈的事儿),所以格外珍惜不落后。高考前一晚,一边摸着心口说我不紧张一边失眠到天亮,在不是最佳状态下考进了北京的一所985,211理工学校。入学后一了解,发下大家普遍都认为高考没有发挥出正常水准,惊觉临场发挥、心态稳也是实力的一部分,遂不再遗憾,而是更加努力修炼自己。

    大四以全院前5%的成绩保送到了中科院,这里想插一句,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迷茫的时候别堕落,干好眼前的事儿,未来的路自然会越来越明晰。

    下面想要重点跟大家分享的是我的一段亲身经历,用黄金1095天深刻领悟到了3个道理,篇幅有些长,请耐心读下去,相信不会辜负大家的时间。

    2014年,我保送中科院,去到了最有趣的学院,拥有了最难忘的经历,收获了3个最重要的体会。

    我知道经历过或即将面临中高考的同学们一定对命题作文《最难忘的一件事》不陌生,毕竟是从小写到大的,我求学路上也写过很多篇,可是中科院的这段经历,它是难忘中的最难忘,不夸口地说将影响我的一生。

    2010年4月,丹麦科技创新部与中科院在人民大会堂签署《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丹麦科研教育中心合作伙伴协议》,那时我正在紧张备战高考,两耳不闻窗外事。

    2014年9月,我成为了上述合作下成立的中丹学院的第三批中国学生,自此进入我求学以来最有趣且有料的学院。

    开学我发现班级除了中国学生还有一部分生源来自丹麦,授课老师也不出所料的来自中科院和丹麦高校两方,没想到的是老师们的“雄厚背景”、中丹学院的走心教学模式以及和老师同学们共同创造出的那么美好的回忆。

    某次后知后觉,发现平时给我们上Process Design这门课的Gani老师原来是欧洲化学工程联合会主席,丹麦皇家科学院院士Rafiqul Gani。造成这种后觉的原因并不是我们间的生疏和距离,而是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都是大牛教授,却可以和我们聊儿女聊家人吃食堂坐姚大仙(同班好友)的摩托后座子,他们在中国的走心教学以及在丹麦的盛情相待,让我们放下距离感,把他们作为老师爱戴尊敬,而不是作为某个特定名头来仰视。

    中丹学院采用全英文教学。第一学年以及第二学年的前半年邀请丹方老师来中国集中授课,因教学模式设置,部分课程时长可能较丹麦本土学校有所缩减,但是课程作业以及考试是同步的,简言之就是我们常面临两周就完成原课程计划一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来完成的作业。修完集中教学的学分后,我们会前往丹麦参加为期2-3个月的Summer School并带作品参加可持续创业领域最大的国际赛事之一The Postcode Lotteries Green Challenge。另一方面,中方实验课程从第一学年下半年开始穿插进行,这期间与导师商量确定研究方向,上课之外逐步开展文献调研与实验研究,第二学年后半年正式进入实验室,直到第三学年结束前完成所有课程、实验研究以及毕业论文。最终毕业需分别达到中科院及丹方高校(我的专业所属学校为丹麦科技大学)两方的硕士毕业要求,包括修满课程学分、完成中、丹毕业大论文,分别通过中、丹两方的论文答辩,以及至少发表一篇SCI的要求,说到这里好想手动添加一个微笑脸。

    辛苦,是真的辛苦,但收获太多。

    收获之一是渐习合作之道也明白了合作的重要性。所有的丹方课程几乎都会要求学生组队合作完成某开放性题目(即没有标准答案,如给出某原料与目标产物,要求学生自行设计工业生产路线,进行计算/模拟,给出经济性/可行性分析),且鼓励大家和没有合作过的同学组队。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某次和队友“不幸“抽中了Process Design这门课里最难的一道题目,工艺非常复杂,设计出的工艺路线图已经赶上其他题目的两倍长了,完成计算后还需要用Pro II进行全流程模拟,而我和队友那次合作的非常愉快,共同拿到了这个科目的最高分。在合作初始,我们就认识到题目的复杂程度和所给时间上的矛盾,单打独斗是行不通的,必须两个人都全力投入,真正负责起各自的部分,保持充分的沟通和信赖,才有可能完成任务。这不是空话,搞流程仿真的同学都知道模拟过程中往往一个参数变化就会“牵一发而动全身”,而我们当时要做的是将两个长流程串联起来(流程间涉及循环)并调试成功。如果说每个人都是1,那么好的合作是给1之间添加号,n个单独的1难以完成的事情,也许1+1就做到了。还有一次非常深刻的合作经历是当时备赛Green Challenge,我们组成员里有理论扎实的学霸,有实验动手达人,还有擅长讲演的推介能手和丹麦语native speaker,在这样的良性合作过程中,真的能领略到合作的魅力,会为成为这样团队中的一员感到由衷的幸福。

    收获之二是发现了自己思维的局限性。受此影响,我的微信签名很长一段时间都是“open your mind”,我希望能与更多的人交谈,了解更多人的观点,因为思想的碰撞真的会有火花,你固有的世界观可能会被撞开一个角,也许就是新世界冰山一角的角。为了化抽象为具象,这里给大家举几个小例子:

    像很多中国同学一样,做实验时我会趋于一种由长期训练而养成的本能去追求漂亮的实验数据,为了完美的实验可以重复很多次,直到有一次发现丹麦学生并不会过于执着实验的成功与否,他们的报告里会详细分析了造成误差的种种可能原因,并且进一步论证、排除,最终的实验结论甚至很大可能是开放性的。我忍不住想哪一种才是做实验的初衷和意义,是完全重复一遍教材上的步骤,还是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呢。

    再比如Summer School期间,我与西班牙小哥组队实验,挑选实验题目时,我倾向于选择有经验的,他倾向于挑选没做过的,最后我们选择了两人完全没有接触过的膜实验,实验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那份实验报告也用了比以往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尽管最后实验成绩平平,我却不遗憾,总觉得小哥给我上了一课。

    还有一次去参观Novonordisk公司在丹麦灵比镇的R&D中心,有位接待我们的姐姐分享她某个假期的经历,她与家人去家附近的小森林健步,期间偶然发现落叶堆里的一个半腐败的牛角,研究微生物的她如获至宝般带着这根牛角立刻前往公司了,她说尽管包裹了好几层,这个宝贝在公车上的味道还是令人难忘,那一刻我在想原来热爱自己的职业是这个样子的呀。

    收获之三是再次挖掘了自己的潜力。这也是研究生生涯中还有最刺激的一趴,中英毕业论文、SCI、求职、雅思一起搞,又虐又爽啊啊啊,少一个啊都表达不出那股虐爽的感觉。

    那段时间,我确定不下是读博还是工作,想要给自己保留选择权到可以做决定的时候,于是咬牙决定全都准备!

    每天坐在座位上的第一件事儿是做进度-时刻表,从早8到晚12安排的满满当当,毫不夸张的说每项内容的完成时间都精确到了分钟。当时一边修改预备投SCI的论文,一边埋头苦写毕业论文、不断补充实验数据,一边刷雅思习题(刷完1-13册官方教材)、找师兄对练口语、练习作文和听力,同期搞完了丹麦科技大学的论文答辩,抽空做了个人简历、请教往届的师兄师姐修改完善简历,期间参加自己关注企业的宣讲会、投递简历.......就这样循环往复坚持了近两个月的时间。

    给大家汇报一下战果:2篇SCI论文已接收、发表,毕业论文获得老师高度评价,顺利通过中、丹两方的论文答辩,雅思一次性考到可以申请绝大部分国外本专业博士的水平,求职的话,收到了众多offer最终选择了某500强企业的研发部门,预备先去社会历练几年。

    我的故事写到这里就要驻笔了,人生即将打开另一个篇章,如果能为阅读此文的你带去一点点小鼓励和小安慰,那么我的分享就值得了,感谢你的阅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花了黄金1095天学会的3个道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tfcq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