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年生人。
一个多月前跟着男朋友从北京来到上海,坐上高铁之前他一直絮絮叨叨地嫌我行李太重,上高铁之后我自行转换成熟睡模式,醒来迷迷糊糊地跟他讲话,他又开始絮絮叨叨地问我要不要喝水吃零食了。
到了上海之后开始慢慢适应,这座城市是漂亮的,傍晚下班,可见云彩迤逦千里,有时台风欲来,厚重的云朵漂移地很快,笼罩着的是高楼林立的现代都市,十分魔幻。台风来临的时候,晚上雨下得很大,这雨不同于张爱玲笔下的:雨声潺潺,如同住在溪边。而大有攻城略地之感,如果再有雷声,大概就预示一个又一个辗转反侧,无法入睡的夜了。
我读了两个研究生。
一个在北京一所认可度很高的211,一个是世界三大高翻学院之一。现在回国,却在一家公司做着最简单基础的工作,月薪还可以,强度也不大,只是心里总有想要冲出去,再奋斗一把的豪情。同住的姑娘在澳洲工作了一年,回来适应不了国内地产公司高强度的工作,很快就辞了职。待业半年,来到上海找工作。跟她聊天,言辞之中不免出现对以往决定的后悔,比如放弃澳洲工作回国,比如草率辞掉另一家公司的工作。听着她的抱怨,仿佛看到了我自己,回国以后,心里未尝不是对没有继续留在美国寻一个工位而后悔的。不过从小听父亲讲,不要后悔已经做过的决定。因而每次这种感觉上来,都可以快速抑制住,来过好现在的生活。
除了工作的烦恼,还有感情。
因为男朋友,决定来上海发展。对于在北京读六年书,朋友都在北京的我来说,不免也是一个大的决定。来了之后租住在上海郊区的一个复式里,男友刚开始却很少过来。一问,他面带难色:我父母不同意我和你在一起。原因自然很多,比如我家是外地的,在上海没有房子;比如我来自小地方,跟大城市的他并不门当户对;比如他逢年过节要回去看我父母,会很辛苦。自然是痛苦了许久的,知道这件事的第一天,一晚上没有睡着。找了《我的前半生》的电子书来读,以寻得一丝半缕的慰藉。其实想想,我是读亦舒长大的,一直以来都告诫自己绝不能依靠别人,决然要保留独立性和尊严,可在真正面临问题时,还是脆弱到不堪一击。吵过很多次架,才发现很多事情,年轻而又无所积累的我们根本无能为力。
我们这代人,处在一个快速发展的变革期:互联网,区块链,新媒体......机会前所未有,竞争亦是。工作压力巨大,大城市房价让人望而却步,父母逐渐衰老,要承担养老的压力。年轻时欲望满身,自恃有着不错学历和周围人的吹捧,便期待一次登天的能力。迈出象牙塔之后,很多问题渐渐浮出水面,才明白生活真的不易,把手中所有珍惜好,已经需要耗费很大精力了。
近来读到《朱子家训》,深感字字珠玑,个中真意,在踏入生活后便有更深理解。比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但最喜欢的,还是:守分安命,顺时听天。
用走路的速度,过好这一生变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