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关于肉,在我幼小时候,那个缺吃少穿的年代里,一年很少见到。只有逢年过节串亲戚,或者三亲六故街坊邻里谁家有红白大事了去“坐桌吃饭”,才能见到“八碗四(周围八个碗盛菜和中间四个盘盛菜)”的宴席上,中间四个盘的上面摆几块肥肉片。往往是看着眼羡,却因肉片略大而退,当时也不一定吃得下。
还有可能吃到肉的时间主要是过年。到那时人再穷,借钱也要买一二斤肉,至少弄点“肉馅”,哪怕人都看不见馅里的肉。其余主要是待客的。过年的,没吃肉就像没穿新衣服一样不像过年。我们说谁家穷,可怜,会常听到“xx家过年哩连肉都没买”。我们说的肉一般是猪肉。就是到实行联产承包制之后的八十年代,我们村的一家就因过年没买猪肉,没男人的家,妈妈带着四个孩子,觉得孩子过年不吃肉太萎靡精神,就杀了一只鸡。
所以,肉在我的概念里,不止有猪肉,牛、羊、鸡、鸭、鱼,麻雀、青蛙、癞蛤蟆(如果有人整熟),狗、兔、狐(如果有人能抓住)、野鸡等,凡是能飞能跑的动物身上的,都是肉。还有虾、蟹、鳖,知了、龙虼蚤(有的地方叫水牛)、龙虼蚤的前身还在地下胖胖的像蚕一样的虫,上火烤了或油煎,都是无上美味的“肉”。还有蚕蛹,我见过,但我们这儿不是养蚕之乡,偶见一次养蚕,是无福消受的。所以,“肉”在我心中的分类,只有以动物之名分类,没有按动物部位分类的,有按部位分的也是肠、肚子(胃)、心、肝、鸡胗、鸡爪、鸡翅,猪头脸、猪蹄子等,明显的器官或四肢部位分的。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大概是有了超市之后吧,去买肉,前腿、后腿、五花肉、里脊、后臀等,各种名色,让人眼花缭乱。可我的概念里还是“肉”。你分得再清不还是猪身上长的吗?不还是有肥油有丝儿肉(瘦肉)有皮子吗?
只是现在确实有了瘦肉猪后,真的有的肉就只有丝儿肉没有肥油了。
在办公室听人议论,有人说前腿肉好吃,有人说后腿肉好吃,还说出理由,说猪的后腿肯用力,肌肉发达,营养丰富,所以后腿肉比其它部位的肉香。
好像很有道理。可是前腿用的力比后腿又小多少?难道就不香吗?可价格上有时并不低呀。还有的部位根本就不“运动”,如里脊肉、五花肉,价格更高,这又为何?猪头部分的猪头脸肉,卤熟了不知比普通肉贵多少。是不是一熟营养就“丰富”了?当然加工费也应认可的。
还有排骨,带着那么大的骨头,曾经比肉便宜多了,现在比肉贵多了。是由于带瘦肉多,还是骨头营养价值高?我不懂。而且,排骨也分脊骨和肋排,肋排更更贵。
我不懂的太多,这也许也算作我们生活水平提高,人们达到了不仅要吃饱,还要吃得更好更讲究的一个反映吧?反正我还是啥肉便宜买啥。
今天又去一个超市买菜,没想到,竟发现卖肉处贴了一张图,让你了解各种肉的部位所在,让光吃猪肉没见过猪走的“肉盲”涨涨知识。
![](https://img.haomeiwen.com/i9141342/c962dc7dd70940b2.jpg)
看着这张图我不由想起了小学时的一节常识课--《猪的全身都是宝》。至于卖肉的为什么分这么详细,有什么意义,应该是懂的总懂,不懂的瞎猜瞎想很多。
希望看到懂的人发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