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7034515/ebb7c7c788b184f6.jpeg)
1.
上周在武汉看罗琦的“重生”巡演。
武汉到处修路,堵车厉害,开演推迟了半个多小时。
正式演出晚上9点多才开始,表演结束,已经就很晚了。
歌手和乐队已经谢幕,这时有乐迷不停喊返场,由于时间太晚,演出方很明显没有做返场打算,搞得气氛略尴尬。
这时候,一个哥们冒出一句:得了吧,这么晚了,别折腾人家了。
是啊,都已经这么晚了,歌手也累。
于是大家陆陆续续地撤了。
很少见着乐迷这么理性的。
大多人都是觉着我买了门票,就是来玩个开心,你就要唱到我尽兴。
我想听什么歌,你就要唱什么歌。
而真正的喜欢,则会站在对方的角度,换位思考。
将心比心,就会多一分理解和宽容。
返场,我听着,不返,我理解。
无论是社会交往还是亲密关系,换位思考、将心比心,确实是自我情绪调控的一剂良药。
尽管理解能带来谅解和宽容。
但理解却不等同于感受。
尤其是痛苦。
2.
刘震云先生写过一本书《一句顶一万句》。
里面有这样一段:
教书先生老汪有一幼女,叫灯盏,天性活泼、调皮好动。
有一天,灯盏玩耍,掉入盛满水的水缸。
原来童话里都是骗人的。
拿着石头的司马光没有出现。
最终,灯盏溺亡。
老汪没有责怪看管水缸的伙计,也没有哭。
那个年代孩子都多,谁家夭折一个孩子不是什么大事。
他安慰哭得死去活来的妻子,平静地处理后事。
没有伤悲。
一个月后,他发现了窗台上剩下的半块月饼。
月饼上,还留着灯盏生前小口的清晰牙痕。
那是一个月前,他赶集买的,灯盏偷吃了一口,被他揍了一顿。
过往幕幕,荡然眼前。
老汪心如刀剜,来到那个水缸旁,再也抑制不住,放声痛哭。
灯盏溺亡时,妻子哭得死去活来,而此时,继续找人家长里短,伤悲若遗忘。
而那时,老汪平静而克制,没想到,一个月后,由一半块月饼,睹物思人,终究崩溃。
最终,悲伤难耐,他选择携家出走。
迟到的痛苦是持久强烈而放大的痛苦。
我们能想象老汪之悲,但未经之人,却难以体会那痛。
3.
换位思考虽然能让我们换个角度看问题。
去理解他人的处境和行为。
从而调整自己的情绪,变得理性克制。
但是别人的悲伤却难以分担。
上面那个故事里,老汪最终的崩溃或许不是因为悲伤。
而是因为孤单。
大家都悲伤时,老汪不悲伤。
他孤单。
大家都遗忘时。
他后知后觉,悲从中来。
还是孤单。
妻子的痛写在脸上,而他的痛是暗流汹涌。
依然孤单。
他的痛苦本身就是一场莫大的孤单。
避无可避,便无需逃避。
正如李志在《梵高先生》里唱得那句:我们生来就是孤独,我们生来就是孤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