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从父母心学来看,孩子出现这样的状况,对应的教学目标是高情商,对应的模块有:情绪、情感、根本法(规则)等。
形成原因:
1. 最初,崽崽是想出于人的天性,看到哥哥喜欢,自己也想要。可能这个时候,家长有让哥哥让着弟弟的经历,崽崽尝到了“甜头”。后来,家长可能觉得“不好”,不允许崽崽这样,但是崽崽一哭,或是拿出曾经“得逞”的方法方式,家长就妥协了。
2. 哥哥本来就有些照顾着崽崽,而哥哥的这份照顾,可能是哥哥的个性,也可能是家长的曾经的要求,使得哥哥常常“妥协”,崽崽常常得偿所愿。
也就养成了这样的模式。
3. 争的是东西,其实是争的父母的关注与爱。可能家长对崽崽的陪伴不够有效,孩子没有足够的安全感,没有足够的被爱的感觉。
4. 孩子的圈子比较小,常一起的就是哥哥。情商,是需要在环境里习得,家庭环境相对单一,不足够。
5. 家长对于“界限”意识的模糊,没有教会孩子“你的”“我的”“我们的”…这样的清晰界限。
6. 家长对于情绪释放和识别,以及需求的表达,其示范是不够的。
比如:崽崽喜欢哥哥用的碗,可以表达:“哥哥,我很喜欢这个碗,可以给我吗?”而不是“我要我要”,一哭,就妥协了。当然,教哥哥表达也很重要,哥哥愿意,直接同意。不愿意就要表达不愿意。而不是忍着,或是也哭。
7. 可能平常兄弟俩出现纠纷,家长干预过多。
解决方案
1. 家长平常心。
第一,越强调不要什么越会是这样。就把这些当成乐趣,孩子长大了,想起来都是快乐和幸福。不妨说“崽崽也喜欢哥哥这个碗啊,原来我们崽崽和哥哥一样欣赏水平很高哦”“原来我们崽崽和哥哥一样,喜欢吃蔬菜,难怪你俩都健康得很呢”这样导向正面,两兄弟都被肯定了。都觉得被爱了。
第二,关于友好相处,本来就是我们人一生都要学习的。
给孩子耐心,慢慢来。当然啦,妈妈也要学习哦。
2. 区分你的,我的,我们的。首先从家长示范开始。
比如,妈妈的手机,就要告诉孩子,这是“妈妈的”,如果你要使用,先得征求我的同意。同样的,崽崽的东西,比如水彩笔,妈妈要用,也要征得崽崽同意。不能说,我是你妈,我就该用。或者,小孩子懂什么?直接拿就对了。
那兄弟间的东西,也是要这样。
这样,孩子能保护自己的自己,能保护好自己;也能尊重别人的东西,尊重别人。
3. 制定根本法,家庭教育理念一致。
当孩子越过规则越过边界时,家庭成员要一致。不能一个说说,这是哥哥的东西,哥哥决定给不给你。另一个一把拿过来,直接给崽崽。就是这个意思哈。
4. 兄弟俩的事情,让他们自己解决。
只要在安全范围内,家长不要干预,哪怕打架。
更不要给方法。只做提问式的逻辑引导,比如“你打算怎么办呢?”“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想想看,怎么说,哥哥愿意给你呢?”
5. 多参加世交圈活动
原来这个世界,不只有哥哥,还有好多小朋友。而且,每个小朋友的个性不用,要友好相处,方法方式也不同呢。
6. 家长有效陪伴,让孩子感受被爱和关注。可以设置兄弟俩的“专属时间”。比如说这20分钟陪崽崽看书,那么就完全的陪伴崽崽,哥哥就和其他家人在其他地方做自己的事情。对哥哥也一样。
7.家长多听《情绪》、《情感》、《根本法》等章节。
家长运用上述方法中,随时给我反馈,根据情况,为你调整更针对性的方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