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在小学高段的诗歌教学中,一节课教一首诗内容有些单薄,诗歌鉴赏环节就不能对诗人个人的诗风有一个比较全面而深刻的了解,不易激发学生课下对诗歌的阅读与探究,为此我尝试了多文本诗歌教学。
这次我教学的议题是“放翁难放爱国情”,围绕议题我选了陆游的三首古诗:《示儿》《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预备通过重点学习《示儿》,合作学习《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自主学习《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既让学生在课堂上迁移、掌握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又对陆游的诗风、人格加深了解,再遇到陆游的爱国诗篇,学生就知道如何阅读了,形成学习能力。但上完课后,发现有的目标并没有达到。
一、怕时间不够用,有的教学环节有走过程之感,学生肯定学得不牢。如第一环节“深情地读”,让学生练习较少。为加强学生七言诗的四三节奏读法,应该再进行生生对读、师生互读,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才能为后面的自主学习打下基础。而我只注重了教师范读和挑个别学生读,一听,还可以,就认为学生应该学会了,少了巩固,所以才会出现后面两首诗歌,我认为学生应该读得非常有节奏、有情感,但事实不是,我又进行了读的指导,出现了重复教学。
二、每个活动之后缺乏一个学法指导性的小结,或是用知识卡片的形式出示。比如诗眼的寻找方法,这种新的学习方法应该用知识卡片的形式给学生阐述、示例,必要时应让学生批注在书上,而不是像我在课堂上那样一说而过,就很难让学生真正的理解、掌握、运用。这几天参加培训学习,几乎每位教授都讲到了美国的“三角塔”理论,告诉我们课堂上老师讲、学生听,对学生的影响只有5%,必须让学生动手实践,即使动手实践,最好的效果是75%。因此后面我让学生去找其他两首诗的诗眼时,一是学生找的慢,二是学生找的乱,因为学生还没有掌握找诗眼的方法。
三、课堂上还是老师代替学生说的多。因为学生没能形成能力迁移,有的回答离题太远,如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的赏析中,学生选了一个字是“哀”,我认为不合适直接说出来“梦”,并自以为是讲了原因。现在想来学生不一定认可,只是没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见解罢了。
四、文本的选择、搭配不是太恰当。我个人认为,多文本的选择应该从不同的侧面展现同一个议题,而我选择的第二个和第三个文本内容、写法类似,本来想选《书愤》的,和其他两首在写作时间、内容上拉开距离,可考虑到《书愤》有8句,学生掌握有难度,便放弃了。这样整节课的梯度就不明显了。
唯一值得欣慰的是,课后我问孩子们觉得一节课讲一首诗好还是多首好,孩子们都说这样学的多――对陆游的诗歌及其人了解更多;有意思――可以比较、勾连诗歌中的异同。可见多文本阅读课还是很有起其广阔天地的,如果教学得当,效果优化,就能为课外阅读进课堂探索出一条教学策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