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几年里,我看过基本理财书,听过一些理财入门课,也参加过一次入门级的理财学习营。
在阅读中,我不再认为理财是有钱才能做的事情;在听课中,我明白了通货膨胀对我们手上资金的影响;在学习营中,我抛开了对股票基金的成见。
这些学习加在一起,让我从原来的按部就班的储蓄,变成学会了一点点挑选基金的方法,开始走上定投之路。并在定投的过程中,慢慢学会不去看价格起伏,只定期查看收益,并将达到预期收益的基金抛售出去。再选择新的基金开始新的定投。
这个过程中,我已经有用手机app记账的习惯,有在app中设置每月支出额度。
前几天,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在一个听说过的理财学习平台购买了几节亲子财商启蒙课(创始人的书有阅读,身边也有人报名参加过。),在已经过去的几天里,我从训练营中收获了一个之前没有收获的思考方法——量化思维。
准确的说,就是面对自己的钱包,不管什么收入和支出,都算上一算。
举个例子说明下量化思维。
假设我们买了某个视频网站的会员,一个月花费20元,平均每周看2部电影,约5小时,一个月看5*4=20小时。那就是每1元可以收获1小时的乐趣。
此时,我们可以想想在电影院的快乐投产比,40元/人,1部电影2.5小时,那么每1元是收获2.5/40=0.06小时(3.6分钟)的乐趣
这就是什么都要算一算的量化思维。
当然,举这个例子,并不是说在家看电影比在电影院看电影更划算,这是两种不等值不的体验方式,不可同一而论。只是借例子说明什么是量化思维。
我对这个思维的使用方法是,原来,我设定了几只定投的基金,每个月我会转账到平台的账户,保持定投的持续。也知道自己每个月大概定投多少元。(有三只是慧定投,每次定投金额会有浮动。)但从来没在一个月结束的时候,仔细的去算算当月定投的总金额是多少。
生活上也是,每个月的预算也是大概的,跟着上月的支出额度来,在诸如开学这类的月份里增加上学费这样的特定支出。
上学的支出不分析,下月的预算也是囫囵账。
在知道量化思维后,我前两天仔细算了下八月的整个开支,并整理出九月的开支。孩子的学费需要交多少,幼儿园的兴趣班需要多少,房贷和定投需要多少,生活需要多少,现在的现金流有多少。
第一次对自己的月开支有了详细的总结,对下月的预算也在量化思维帮助下,结束了之前的跟着感觉走。
这种感觉像是搭建乐高积木。之前的看书阅读听课等学习,像是拿到了一套乐高积木看完了搭建说明后,开始搭建。搭建进行到一大半的时候,发现有哪里不对,于是重新对着图纸,一边拆一边寻找是哪一步搭建的时候出了小差错,再重新来过。
也再次证明了一点,付费就是捡便宜。之前的阅读自然是买了书了,听的课大部分是某平台放出来的用于吸引流量的免费公开课,学习营是付押金的,打卡全部完成就能退款的。
量化思维让我明白,为何付费能捡到便宜,让我对这个自己已经相信的道理,有了直观的认识,而不是过去,我相信这个道理,却又不能让这个道理帮助自己过好当下。在试着用量化思维来面对生活种种的时候,我更是发现,过去的我并不是不善于做计算,是用不善计算来遮盖自己的懒。
这样的量化思维还可以用来计算自己的时间支配,计算自己的注意力支配。
亲子财商启蒙上之所以会用大篇幅诠释量化思维,也是这样的思维方式,也能帮助孩子认清钱财的来源和支出,帮助孩子树立好的金钱观,让他们更清楚的区分什么是想要的东西,什么是必要的东西。
当然,亲子财商营的学习才刚开始。期待收获更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