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心理想法
我们怎么那么爱转发「锦鲤」?

我们怎么那么爱转发「锦鲤」?

作者: 院长X大叔 | 来源:发表于2018-10-27 23:06 被阅读89次

    一张鲤鱼(及其变种)图,配上一小段文字,据说转发就会有好运。

    转发锦鲤成了一种很时尚的在线运动。

    对院长来说,任何一个群体性事件都是有趣的,因为其背后一定隐藏着某种学问,心理学小学问。那么,是什么动机在驱动着我们转发锦鲤呢?

    我妈说:这不就是迷信吗?

    迷信吗?当我们说迷信的时候,总是表现为一种很刻意的追求,情绪上是焦躁的,精神上是扭曲的,行为上是浮夸的。奶奶一有事就烧纸钱打卦请求祖宗显灵,这是迷信。

    转发锦鲤,情绪是稳定的,精神是平和的,行为是融洽的。相比迷信,更多的是善意,是乐观而积极向上的。

    因此这不能叫迷信。

    李师兄扶了扶眼镜(上面反射出智慧的光):与其说迷信,不如说「俗信」

    当然了,俗信也就是古代的迷信。她解释说。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越来越能解释世界,而以前迷信中一些合理的部分作为习俗,保留了下来。

    转发锦鲤,就是一种祈福文化。鱼一直就是富足的图腾,年画上总是使用大鲤鱼,来隐喻所谓「年年有余」。

    锦鲤虽然是从日本舶来,但是最先也是从江浙一带传过去的。在日本经过变态(不,变异)之后,成了五颜六色的样子。早年间主要由日本贵族在家里的池子里养来观赏,被尊为日本「国鱼」。70年代又传回了中国,其吉祥、幸福的文化内涵并未改变。

    听完李师兄一番高论,院长我伸出了大拇指。「那你告诉我,杨超越是个什么锦鲤文化……」我问。

    其实,只要观察一下转发的群体特征就好理解了。在转发锦鲤的网民中,12-34岁的人占到了87.62%。

    与其说这是祈福文化,不如说是祈福游戏

    在祈福文化中,文字与图像是一个完整的祈福符号。文字,表达的是愿望部分;图像,是用于与神灵沟通的意象。图像部分,常常是用文化图腾来表达,比如鱼的各种形象。它往往是严肃的,神圣的,有仪式感的。

    我们转发的锦鲤完全不是这样,图像部分被日常化,通俗化,甚至粗鄙化。换句话说,「神」被我们拉下了神坛。在传统的祈福中,需要付出金钱、诚心、仪式等一系列的成本。转发几乎没有成本,动动手指而已。

    因此,这更像年轻人的一种文本游戏。

    它也是对现实的虚拟抵抗。

    转发图片的文字常常是功利性的。无论是发财、健康还是良缘,都是内心欲望的再现。这种需要当然首先源于对现实的「不满」。

    我们要学习、要供房、要养车,要在这世界支撑下去,现状既「不够好」也「不够自由」,我们要寻求安宁与幸福,希望压力能够随着「转发」的动作一起消散。

    这种抵抗虽然无力,但毕竟能够带来心理的慰藉,让人感觉放松、自由和平等。

    它也让我们找到在世界的位置。

    当锦鲤被转发时,「我在努力」的概念也被转发,「我存在」的意义也被转发,于是从中能够获得自我鼓励,还能刷出存在感。

    在随后而来的点赞中,能进一步感受到心安,通过相同的行为,与群体完成了联结。

    原来,我并不孤单。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们怎么那么爱转发「锦鲤」?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trjt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