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跟自己死磕,咱们中国人之所以学不好英语,是因为不在英语的语言环境里。”
很多人跟我说过这样的话,我也信了很多年。
但不是我要跟自己死磕,是我终于发现这不是事情的真相,起码不是全部的真相。
相信许多人和我一样,有过这样的体验:比如,想要表达一个意思,满脑袋搜索却找不到一个合适的词语去表达出来;再比如,特别想跟外国友人交流,心里的话井井有条,但一张嘴却连把各个单词连成一个像样的句子都做不到。
以上这两个问题,困扰了我很多年,以致学了十几年英语,仍然维持在一个新手的水平。一旦遇到要用英语的场合,仍然怯于开口。所以我也尝试过去上口语训练机构的课、买视频课跟着学、跟着各种APP循着各个学习套餐的逻辑听说读写背单词,这个过程大概持续了两年,但是效果都不明显。于是我不得不深层次思考自己的英语为什么提高得特别缓慢(慢得我自己几乎感觉不到)这样一个初级问题。说是初级问题,对我却是灵魂拷问。
有一个好的英语语言环境当然是锦上添花,但这不是掌握一门语言的必要因素。追根究底,一个英语环境能带给我们的是培养和不断磨练语感的氛围。
确实,目前世界上仍然存在很多这样的人,他们生活在英语国家但由于各种原因没有获得适当的教育,在当地的语言环境下,他们逐渐学会了听和说,但是并不认识哪怕一个单词,看不懂书报,也无法书写句子和段落。他们知道要表达这个意思需要这样说,但是他们并不知道这句话为什么要这样说而不是那样说。很显然,他们的语言能力养成来源于一种纯语感式的培养。但这也是因为这一种语言是他们每天都在使用的,意味着操练这种语言占据了他生活中很大一部分时间,年岁渐长,就可以运用自如了。其实,也就是说凭语感学习语言需要无法估量的训练量。但这种语言进阶方式,往往不是我们大多数人现阶段的生活环境可以实现的。
对于我们来说,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我们对于学习这门语言是有自己匹配的需求的。我们之中有人是为了考试、有人是为了写英文文章、有人是为了出国旅游、也有人是为了和对门的外国小哥自如对话……针对如此多种的需求,锻炼语感有时候真的说不上是一种高效的方式。事实上,像我这种工作很忙、工作跟英语完全不沾边同时又性格内向不爱扎堆练口语的人来说,学英语这件事就变得有些困难了。
问题导向,针对我一开始总结的自己的两个问题,我开始思考有没有其他的方式可以让我学会使用英语。
第一个困惑,找不到合适的词汇表达自己,很容易溯源,那就是词汇量太小。本人非英语专业,也未准备过出国语言考试,只考过国内的四六级,分别是576分、559分,也还是一个看得过去的分数,但是真正我拥有的属于自己的词汇量却是少得可怜。啥叫真正拥有的词汇量,不是那些脸熟的词,不是那些一知半解的词,也不是那些死记硬背记住了意思的词,而是知道单词意思,并且知道要怎么用、应该用在哪里的这样一些词汇。要自如地开口说话,就必须要扩大自己真正的词汇量。
第二个困惑,单词有了不知道怎么连词成句,这个问题究其原因是不理解英语语句结构的使用方式,用我们都能听懂的话说,就是语法没学好。语法,顾名思义是语言的方法,是一种用来解释组成短语、句子、段落的规则。这种规则在一种语言里面是基本不会发生变化的,它将告诉我们如何把一个个散乱的单词连成短语、组成句子。
于是我跑去学了一段时间语法,给我的感觉跟以前不明原因听说读写一股脑儿一起练,效果是截然不同的。
很多人寄希望于寻找一个口语练习的机构,或者找人一对一练习来提高口语能力。但这只是一种练习方式,就我看来,还是无法快速突破学习瓶颈。在众多的英语学习套餐中选择一套全面的、周详的、严苛的、看起来合适的,难道就真的符合每一个人的需求吗?
所以,从“英语学不好,是不是没有语言环境的原因?”这个问题引出,针对我们久学英语而不得的现状,我们都应该静下心来找找自己的真正原因在哪里,对症下药才是良计。
在离开了学校教育后,如何做到因材施教,就完全需要靠我们自己了。
在因材施教这件事上,我们既是施者,也是受者。但也恰好是这样一个过程,才能从自己的现状出发,去了解自己、去发现原因,去提高能力、去掌控能力,进而掌控自己,慢慢摸清楚自己的能力边界,并且不断拓展能力边界的外延,有掌控感的人生一定会更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