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黄省曾录》第二阶段。
王阳明认为,心与物同体,物不能离开心而存在,心也不能离开物存在。然而,人与物的价值却有高下之别。当我们作道德实践而出现了义务冲突时,便会选取价值较高者而牺牲价值较低者。这就是阳明所理解的《大学》的厚薄之道。阳明又认为,“物”作为“心”的认识对象而存在,是因为“人心与物同体”,“心”与“物”有某种互相感应的能力。
功夫不真切应如何救治?阳明认为根本不是知识上如何提供方法的问题,而是心志贯彻与否的问题,因为道德良知人人心中本有,提起即是。但是弟子却以为自己要问的就是良知如何提起的操作细节的问题,因此问得有理,所以还是询问。阳明则讲了禅师的故事,拂尘比喻佛教的本心本性,提起拂尘和提起手都只是说明要提起本心本性,实际下工夫而已,下了工夫之后自然会知晓其中的艰难之关键,而不需要再问更多的细节方法。
王阳明在这里用“良知说”批评了“至诚前知”的思想,认为圣人不贵前知,只是致良知,见几而动,遇变而通,行其所当行,对祸福不存有趋利避害之心。邵雍非常看重前知,心里存有趋避的意思,是私欲的表现,不是圣人境界。王阳明在价值上贬低前知,不以其为圣人的至诚之道,但也没有明确否定前知的存在。
王阳明认为复兴古乐的元声只能在内心去寻找。在这里他通过心与乐的对应关系,提出了乐以中和为本的观点,并将之与天地万物的自然规律联系起来,人内心的中和是合乎于天道的,乐的中和来源于人内心的中和,乐又以中和之性感染听者,这就是音乐能化育人心的根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