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写作集锦成长励志想法
来来来,坚定你的语言模式!

来来来,坚定你的语言模式!

作者: 爱狂想的丑小鸭 | 来源:发表于2019-01-09 19:32 被阅读56次

    本文来自《重塑心灵》

    检定语言模式是一套很有效的方法,可以用来搜集数据、澄清意义及打破一些自设的局限性思想。当一个人对情况不满意时,一个恰当的问题能够把他的思想状态带到一个完全不同的方向,发现过去忽略了的意义及方法,从而改变他以后的行为和成就。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在很多方面运用检定语言模式。在自己身上运用检定语言模式,会大大增强清晰思考的能力;在别人身上运用检定语言模式,能够判断或诊察其背后的意义、因由,从而达到帮助与治疗的目的。所以,检定语言模式是既能助人亦能助己的工具。

    扭曲类语式

    1、猜臆式

    说话者以为知道另一个人的内心看法或感受,其实只是主观地猜臆。

    例子

    “他不喜欢你送的礼物”

    “他不同意这份意见”

    “他想追求我嘛!”

    化解

    “你是怎么知道的?”

    “何以见得呢?”

    “什么事使你有这种感觉?

    2、因果式

    因果式涉及“责任”上的问题。说话者认为一件事情的出现导致另外一件事情的产生。其实二者之间可能绝无关系,或者第二件事情根本不会发生。因果式往往由于以下文字的存在而显露出来:因为、所以、故此、于是、使、令等。有时也不需要这类的连接词,句子的意思本身已很明显。例如:“他没有来,你这次输定了!”“没有他的帮助,我怎会成功?”

    例子

    “我迟到都是因为你啦!”

    “这种天气使我无心工作。”

    “因为我没有迁就她,所以她不快乐。

    化解

    “是我的什么令你迟到呢?”

    “两件事之间怎么会有关系呢?”

    “你如何不迁就她使她不快乐?”

    “但是”“可是”(英文的but一词)往往也产生因果式的效果。

    例子

    “我很想帮你,但是我太累了。

    “你是能够成功的,可是你太不听话了。”

    化解

    “为什么你的疲倦使你不能帮助我呢?”

    “为什么不听话会使我不能成功呢?”

    3、相等式

    句子中有两个意思,说话者认为它们是相等的。往往其中一个是可见的行为,而另一个则是不可见的感觉或意义。(从理解层次的角度看,前者是环境/行为,而后者是能力或信念价值,而硬要把它们定为相等。例如:“你今天没有给我电话,一定是你不再爱我了!”)相等式往往有这些字出现:就是、等于、即是、是……就,或者干脆不用连接词。

    例子

    “不赞成就是反对!”

    “我倒的酒你不喝,就是不给我面子。”

    “你这么长时间都不打电话给我,不记得我啦!”

    化解

    “如何‘不赞成’与‘反对’是一样呢?”“不赞成除了反对,还有哪些意思?”

    “为什么‘不喝你的酒’就是‘不给你面子’呢?”

    “不喝你的酒,还会有其他意思的可能,对吗?”

    “如何只有打电话给你才能证明我记得你呢?”

    “有没有人没有打电话给你,同时仍记得你呢?”

    4、假设式

    句子意思的成立取决于一个没有说出的假设基础。假设式的话语透露说话者的一些信念(关于人生、世界、自己、别人、神等)。因此聆听假设式的话语会让我们知道说话者的人生观。化解的方法是找出那没有说出的假设。

    很多假设式的话语往往用“为什么”三字开始,这些都是埋怨的说法。

    其实假设式经常出现,尤其是商业广告里面有很多,例如:

    例子

    “为什么你不吃这盘烧鸡?”

    “为什么你不好好照顾我?”

    “不会又再骗我吧?”

    化解

    “什么使你认为我不吃它?”

    “什么使你认为我应该照顾你?”

    “什么使你认为我不是在好好照顾你?”

    “什么使你觉得我过去骗过你?”

    “什么使你觉得我这次骗你?”

    “请挑选你最喜欢的款式。” 假设:“里面有你喜欢的款式。”

    “全城最平,请快申请。” 假设:“最平是你所追求的。”

    “没有杂费,你大可安心享用。” 假设:“你只担心杂费一项。”

    消解假设式说话的不同方法:

    “什么使你觉得/认为……? ”

    “何以见得?”

    “是什么使你认为……? ”

    “你如何知道……? ”

    “谁说……? ”

    5、虚泛词式

    说话者的句子中有一个名词,但这个名词代表的东西不能握在手中,这种名词称为虚泛词,是口中满是大道理的人最常用的语言模式。其实,虚泛词代表一些人生必须面对但往往难以定义的抽象事物,背后是说话者的一些局限性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没有经过深入和清晰的思考,但被认为理所当然,别人也是支持的。

    测知一个名词是否是虚泛词,除了上述的不能把握和掷地无声之外,还可以尝试在该名词前面加上“绝无”或“无穷”二字。若能如此,这个名词当是虚泛词。虚泛词能融合众人对同一件事情的不同看法和期望,因此最为政客所乐用。

    以下的一些虚泛词例子使我们看到它们在人生里的地位是如此重要,而我们对它们所知的却如此地少(试说出你对每个词的解释):自由、道德、教育、安全、尊敬、人权、公平、纪律、爱情、情绪、智慧、友谊、和谐、婚姻、沟通、管理、行为……

    虚泛词事实上是把一个过程“虚泛化”——使它成为一个名词,因此,虚泛词往往可以经由“名词转为动词”的方式而清晰化:

    例子

    “我们缺乏沟通。”

    “我的胃得了溃疡。”

    “自由最宝贵。”

    化解

    “你想你们怎样沟通?”

    “你怎样使你的胃得溃疡的?”

    “你想怎样自由地做什么?”

    有两三类近年出现的虚泛词被另外定义和归类:

    单一价值词

    例子

    “科学认为……”

    “专家说……”

    化解

    “这个‘科学’,根据什么标准和理论定出来的?”或者“什么是科学?”

    “所谓‘专家’,包括的是什么人,用什么标准定的?”或者“哪些专家?”

    虚假词(pseudo-words)

    例子

    “这使他成为一个悲剧!”

    “整个过程是一场梦。”

    化解

    “用‘悲剧’一词代表一个人,你指的是什么事呢?”

    “你用‘梦’来形容这次经验,是因为过程里的什么事?”

    归纳类语式

    1、以偏概全式

    说话者以一种经验去认定所有类似情况都会同样如此。这使说话者看不到事情有种种不同的可能性和机会,因而不能发展出解决或者突破的思想和行为,这个模式的话语表现出一份“绝对”的意思,以偏概全式常有以下的文字出现:所有、永远、永没有、每一个、没有一个、总是、从来、向来、经常、完全、绝对、时时、日日、常常等。化解的方法是找出例外,或者顺其意而夸大至可笑的程度。

    例子

    “他从来都不能好好地和我谈谈。”

    “你总没有一次会做得好的。”

    “没有一个法官是好人!”

    化解

    “从来?甚至在结婚的时候?”

    “我在想,既然他从来都不能好好和你谈谈,你俩怎样相识、恋爱、结婚的?”

    “你的眼中,真的是从来没有一次做得好?”

    “照你这样说,我未来的几次也不会做得好了,对吗?”

    “真的没有?从来都没有过好的法官出现?”

    “所以现在关在监牢中的都是好人,而在社会上自由行动的都是坏人了,你是不是这个意思?”

    2、能力限制式

    说话者内心对事情的合理性或者可能性有一些错误的信念,筑起框范去限制自己,在说话中表现出来。这些限制性的框范使说话者看不清事情可以有的解决或者突破,因而陷入思想困境之中。限制式有两种:

    1)可能性

    从以下的文字测知:可以、不可以、可能、不可能。“可能性”其实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是有或没有一份能力,第二个是有能力,但选择运用或不运用这份能力。

    例子

    “我不能这样放弃。”

    “我不可以放松。”

    “我不能叫自己静下来。”

    “你不可以带他走。”

    化解

    “放弃了会有什么情况发生?”

    “什么阻止你放松?”

    “你怎么令自己不静下来?”

    “我带他走会有什么情况出现?”

    “可能性”的限制或说法显示说话者把自己放在不惬意的选择框范中,化解方法是帮助他注意框范之外的种种可能性。“我不能放松”是把自己困在一个狭窄的框范中,框范之外就是放松。试想:他以前必须体验过放松,才能知道什么是放松,他做了些什么使自己继续蹲在那个小框范中呢?

    2)需要性

    从以下的文字测知:应该、不应该、必须、必须不。“需要性”是表达一些规条的存在,这些规条往往限制了实现信念价值的最佳可能的出现。

    “你应该……”之类的话语往往在指责别人,这是企图给聆听者制造出犯罪感。常用这类话语的人多是内心的自我价值不足,想控制别人。这类人不满意自己缺乏能力,因此容易产生不满情绪及找机会埋怨别人。

    化解方法与上面的一样:

    例子

    “你必须保持沉默。”

    “我一定要看电视才能睡觉。”

    “他应该先问问我再做。”

    化解

    “不保持沉默会有什么情况出现?”

    “你怎样令自己睡觉前总想看电视?”

    “不先问你就做会有什么好处?”

    3、价值判断式

    句子明显地显示出一个价值的判断,但没有说出这个判断的来源。找出判断的来源,我们才能质疑话语的真实性。

    例子

    “男子汉不应哭!”

    “这是很笨的行为!”

    “谦虚只会招来欺负!”

    化解

    “谁说男子汉不应哭的?”

    “谁说的?”“谁定的标准?”

    “由谁来决定?”“凭什么这样说?”

    删减类语式

    1、名词不明确式

    一句之中的主语、宾语或形容词(包括了名词或代名词,除了“虚泛词”)不够清晰。这个模式包括以下的不同性质。

    1)主语不明确

    例子

    “他们希望我死!”

    “谁都会这样想啦!”

    “这生意有的做!”

    化解

    “谁希望你死?”

    “你说的‘谁’指什么人?”

    “你指的是什么生意?

    2)宾语不明确

    例子

    “不要吃太多水果。”

    “快点找个人来!”

    “找份工作吧!”

    化解

    “你指的是哪些水果?”

    “快点找个什么人来?”

    “找份怎样的工作?”

    3)身份词不明确

    例子

    “他是一个庸人!”

    “我是和平使者!”

    “他是一个胜利者!”

    化解

    “你说的‘庸人’指什么意思?”

    “你有些什么能显出‘和平使者’的身份?”

    “他的什么使他成为一个‘胜利者’? ”

    3)定义不明确

    例子

    “她找到了一个好丈夫!”

    “你不能做和事佬!”

    化解

    “他怎样的行为使他被称为‘好丈夫’? ”

    “‘和事佬’需要做些什么是他所不能胜任的?”

    2、形容词不明确

    例子

    “那正是一个不太方便的时刻!”

    “某些人会说好!”

    “这会吸引一些聪明人来!”

    化解

    “对谁不太方便?”

    “你的‘某些’是指谁?”

    “那些人有一份怎样的‘聪明’? ”

    3、动词不明确式

    这个模式指的是一句之中的动词所描述的行为不够清晰。日常生活中很多习以为常的动词其实含义很虚泛,例如:伤害、处理、关心、照顾、交待等,往往因为人与人之间对同一个动词的理解不同而引起问题。

    中文的语法允许一句话之中没有动词,往往副词包含了动词的作用,例如:“你很自私。”

    中国人生活词汇中充满不清晰的动词和副词,以下是一些特别常见的例子:

    普通话:摆平、调动(情绪)、抹黑、强出头、见(不得)光、很帅。

    例子

    “他伤害了我的自尊心!”

    “这件事很难处理!”

    “他们应该交代一下!”

    化解

    “他怎样伤害了你的自尊心?”

    “这件事怎样难处理?”

    他们应该怎样交代呢?”

    4、副词不明确

    例子

    “他很自私!”

    “他不够积极!”

    “这件衣服难看死了!”

    化解

    “他怎样做使你觉得他很自私?”

    “他怎样不够积极呢?”

    “这件衣服什么地方难看死了?”

    5、简单删减式

    句子的意思不完全,好像有一部分被删去了。找出删减了的部分,往往也就是解决的途径。

    例子

    “我不明白!”

    “我很不甘心!”

    “我怕!”

    化解

    “你不明白什么?”

    “你不甘心什么?”

    “你怕什么?”

    运用下切的说话技巧,我们可以追问到问题的核心。

    例子

    “他不好!”

    “他对我不好!”

    “他在家里对我不好!”

    化解

    “他什么不好?”

    “他什么事对你不好?”

    “他在家里怎样对你不好?”

    6、比较删减式

    句子的意思明显地指出有一个衡量的标准,但说话者没有把这个标准说出来。常见的词有好、坏、多、少、差之类的形容词,以及这些词的比较级词,例如“好”“更好”“最好”“差”“更差”“最差”等。

    例子

    “我表现得很差!”

    “不做更好!”

    “X牌洗衣粉最耐用!”

    化解

    “与什么比较?”

    “与什么比较?”

    “与什么比较?”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来来来,坚定你的语言模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ttnr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