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主要记载东晋士大夫的言谈轶事,展现的是魏晋时代土人对尊严、德行、智慧和美的理解和热爱。《咏雪》一文虽然短小,但言语精彩,是“言语篇”中的名篇。
这篇文章教学中可以抓住以下三个教学点对其进行解读,可能会更深入理解和感受魏晋的风度。
一、与“史传”比较,体会语言特色
《咏雪》选自《世说新语 》,同样的事情在史书《晋书·列传》中也有记载。原文是:“王凝之妻谢氏,字道韫,安西将军奕之女也。聪识有才辩....(谢安)又尝内集,俄而雪骤下,安曰:‘何所似也?’安兄子朗日:‘撒盐空中差可拟?’道韫日:‘未若柳絮因风起。’安大悦。”
这段文字与课文比较,重点有三处不同:史传略去“与儿女讲论文义”,少了“欣然”和“纷纷”,史传是“安大悦”,课文是“公大笑乐”。
通过比较阅读,引导学生认识到史书只是记载史实不太注重生动性,而本文属文学作品。“与儿女讲论文义”,给整个故事增添了诗意的背景,增添了谢家赏景论文的氛围;“欣然”是高兴的意思,更能突出谢安家因冬日赏景而“讲论文义”带来的欣喜;“纷纷”让谢安的命题富有意境,删去后变成了直白的提问,也使下文两个比喻的比较失去了一条重要的标准。
两段文字的比较很容易让我们体会到魏晋语言简约传神、言外有意的特征,这正是《世说新语》中所体现的魏晋士人写文章的风格。
二、从文化环境,看比喻有其妙
《世说新语》的语言简洁,文字凝练,在品析比较谢朗和谢道韫回答的两个比喻时,应结合当时的风俗习惯和他们家所处的社会环境。有资料显示,撒盐在古代是一种风俗,凡是遭遇不洁之事或将参加有危险之事前,抓几把盐洒向空中,或洒向自身,即可驱逐邪气,祛除不祥。现在日本能保有这一风俗习惯,相扑队员比赛前就有抓盐撒场的惯例。而且《咏雪》故事发生的那一年,谢家又发生了变故:族兄谢尚亡故,时年37岁的谢安受到了强烈的冲击,为了门户利益,谢安可能要违背初衷踏入仕途了。
针对这样的背景和当时的文化环境,才华横溢的谢朗的回答,可能更符合当时风俗,抓住叔父谢安的身份和心境,希望可以驱除邪气,祛除不祥。谢朗当时已经19岁,是家族中的长子,在这样的一个家庭文学沙龙中,他用这样的比喻“撒盐空中差可拟”来充分揣摩家庭变故对叔父心境的影响,希望给叔父以安慰为家族祈福。
从这个角度去分析体会魏晋人的语言看似简洁含蓄,而往往另有深意的特点。
三、从《言语》选例,看故事的张力
《咏雪》篇幅虽然短,但却是《世说新语》中的名篇,简单的故事中人物形象鲜明,从小小的家庭文学沙龙的故事中,我们会窥见魏晋士人的行事风格、个性特质、品质才能,给我们多方面的启发。
“公大笑乐”,谢安以含蓄的方式,完全是魏晋风度式的表达,对侄儿侄女的回答进行了没有评判的评判。谢朗的比喻显示了在子女中年龄最长的懂事与成熟,而作为女孩子的谢道韫,凸显了女性的特质,更有韵味的才情。整个故事启示我们:家庭教育的方式以多启发和鼓励为主,不评判优劣,呵护孩子的心灵;家庭教育中,学习可以向大自然开放,训练他们感受力和悟性;给孩子们以充分的自由,善于等待,鼓励有创意的表达;家庭教育没有说教,也没有知识的传授和固定的教材内容,雨雪天讲论文义,这就是最好的学习。这些不都是魏晋人士任性、自由、随性而为、率真的风度体现吗?
当然,这一课体现魏晋风度的不仅是上面的三个方面,但抓住这三个方面联系作品的社会背景可能就更容易把握、也更能体会到魏晋人的独特风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