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那几块还没写完,在这里聊一下知乎商业化困境。
作为一个资深老知乎用户,虽然是内测后加入的,打开看了一下也已经注册五年多了,期间基本上追到了所有热点。
从最开始的“趣味问答社区”,到“新鲜知识库”,再到“专业科普氛围”,最后到目前的“综合知识问答群”,基本上做到了一个内容产出和聚合平台的极限。
如今在内容广度和深度方面超越众多平台,成为年轻人获取信息必用工具,那接下来就是商业化道路了。
一家以营利为目的的商业公司,商业化追求盈利就跟小羊要吃奶一样,是必要的。说起来,很多用户对弹屏广告和礼券推送都非常抵触,这就有点难做,总不能所有地方都只讲情怀不给馒头吧?
事实上,知乎现如今的商业化压力极大,最近有两个细节被我捕捉到:
1、知乎开始增加机器人粉,我发现最近关注我的有三无机器号,具体怎么判断呢,也许人家就是小透明呢?————尼玛,这些号关注话题一样,关注人数一样,都是55,是不是sa,
o(゚Д゚)っ!
————这是在向过去的微博学习。
2、知乎创始人周源的想法列表里,少有的焦虑和掩饰,发一则感受一下:
(呃,找了一圈发现被删了,总之就是说:方向压力大,如果不做知乎就去一个僻静的地方游玩生活???不记得了,差不多是这样)
这么多年了,即使管理层、团队淡泊,资本可是等不了的。另外受早期知乎拉拢的大V们、媒体们、苦心经营的IP们等,他们的变现压力也会传导过去。
事实上,从2015年开始,知乎就在商业化方面尝试了多种方案。同年3月,知乎上线了“这里是广告”栏目;
2016年5月,知乎live正式上线,应该说,知乎live上线之初是被给予厚望的。一经问世,就取得了不错的数据,一年内举办近3000场Live,但在17年8月,知乎live的营收一度冲到1800万之后,就在持续下滑。显然,知乎对于如何把知乎live做成还没有想的很清楚。其实也不可能想清楚,因为这从根上可行性有问题。
近些天,知乎推出了知乎大学,根据知乎的官方消息,“知乎大学”,将基于由“课”+“书”+“训练营”共同组成的产品体系,为大众消费者提供涵盖通识知识、专业知识和兴趣爱好等维度的综合知识服务。
知乎大学的模式,看起来跟得到APP差不多一个路子,算是训练营知识付费。从过去两年知识付费行业来看,这一行既需要做知识的内容生产和筛选,又需要做到专业的运营和服务,那就只能算另造一个市场了,这显然不是在目前的综合体上商业化。
我们知道,商业变现不外乎三种途径:游戏、电商和广告,虽然一直在探索不同的产品形态,但是从目前来看,作为平台,主要的变现渠道和未来的潜力所在还是广告。
这三种途径做的好的案例有什么共同点呢?
有!都是顺人天性的。
人天生懒、嫉妒、易轻信盲从、贪婪、情欲、窥探、自私、虚荣、掩饰......这些描述看起来夸张而令人厌恶,事实上每个人都存在,这是本性。这时候肯定会问,这跟内容服务和付费有什么关系?
关系大了去。你扪心自问一下,我们真的就是,打心底里追求学识、时时刻刻向往着通过学习让自己每一天更博学更全知么?那到底是为了啥?
是升官发财啊!是以求能在人群中炫耀学识经历啊!再不济是想着不要被社会淘汰没有口饭吃啊!
而通过自身主动获取的知识存在几个问题(我们暂且用知识来代表所谓高价值的信息):
(免杠声明:专业学习有专业学习的资料,学生、公务员等有专业的教科书,码代码的有各行各语言各技术丛书,公司行政运营有专业规章、制度条例等,这些不在知乎问答所涵盖知识范围里。)
1、知乎里面知识本身的客观性、真实性等存疑。
我们获取到的都是未经验证或未经校验的“真相”。而很多时候,这种不充分的真相的汲取,对我们能不能真正理解到位是存疑的。
就知乎里人均985年薪数百万的平台上,我甚至可以百分百打包票,里面99%的回答都是存在曲解、争议的,只能被当做是观点,而不是知识,往往甚至从源头上就没打算或真的没能力将某些东西完整地描述出来——这些很容易被不了解真相的我们当成是像专业书那样的资料去认识和理解。
2、知识到能亲自用到的转化效率极低而且泛泛。
我想你在现实生活几辈子都用不到火箭燃料成分、野外遇鲨鱼自救、省部级干部任免规范和地方大员权责范围等等。
3、知识存在脑部的时效性有限。
也就是说,知识这种别说形成复利了,简直是一种短利消耗品,今天看了隔几天就忘。
4、知识及知识的适用环境一直在变化。
换句话说,你汲取到的东西的真正状态在时时刻刻变化,因而你还需要不断演算其变化轨迹在做预测。
举个例子,老网民在零几年的时候,可能有逛天涯论坛的经历,在天涯国际观察版块,常年有各位官方经济学家、野生乃至民科经济学家对社会现象有各种争论,接着就会形成主流的定义和讨论结果,如果你对比一下现今论坛主流的定义,就会发现差别极大,到了难以理解的地步。
总结一下,从投入产出比来看,知识本身就是一种短利的消耗品,自身主动汲取和转化率低、广泛涉猎动力也不足,用处也不大。
而这些知识学习的过程,很显然也都是反人性的、逆天性的。
类比一下修行:正如所谓逆天之道,才是修行的本源。这是通过自身意志对精神的控制修炼,戒骄、戒躁、戒色、戒欲、戒贪、戒嗔、戒妄......而后能实现完全掌控自己的精神,“缘起缘灭,一念起万水千山,一念沧海桑田皆寂灭”
注意到没有,抖音、头条、直播、微博、游戏、idol、等等等等,做的都是满足你欲望的生意;都是你猎奇、窥探的欲望的生意;都是你焦虑、躁动的情绪的生意;都是你色情、贪婪、想象的生意......
这是一项可替代性极强的兴趣驱动的业务,遇到一帮白嫖惯了的、喜新厌旧的群体,指望其有对知识的渴求而且通过自身意志对抗人性而学习,有了付费意愿和付费能力后,作为平台方也只能拿极低抽成,注定以前的商业化尝试都是想法美满但落地难看。
那么难道知乎商业化真的没有出路吗?
朋友,说什么呢,知乎恐怕是未来互联网世界里,变现潜力最大的综合体了。
那么为啥没有像头条产品那样给人以瞬间:“这玩意看起来能运营赚钱”的感觉呢?
那是因为知乎一直在履行其初始心愿:
“用户分享着彼此的专业知识、经验和见解,为中文互联网源源不断地提供高质量的信息。”
拿着这个包袱,就无法实现纯粹的、广泛的商业化变现。
而甩掉这个包袱,知乎赖以存在和被热捧的根基就会动摇,当前主人翁式的、良好的UGC氛围就会消亡。
即使真的像微博商业化那样造出大的方向性大V,然后放任自管理来聚人气的话,以前的所有积累就都成了将来变现的本金被慢慢流失。最终都成为可以交易的商品。就像以前百度贴吧某些病的吧主可以卖几十万,就像现在的微博做号买衣服一样。
社交推荐中,用户之前的社交关系越强、用户的私人领地意识越强,做广告的难度就越大。如果说某个社区里用户的主人翁意识太强,并且有鲜明和主流的价值观,从社区氛围来看是好事,但做广告和变现的难度就反而更大。
如果真的要甩下这个包袱,知乎需要在许多方面进行改头换面式大改。
首先是产品原型、交互、架构、运维等等硬件部分,这些就不提了,我也不会改;
其次是运营,运营分为内容运营和头部用户运营,跟我运营数字币交易所一样,都要两手并进。但像知乎这样由内而外做改动的话,是很头疼的,期间充满了不确定和未知的因素,充满了对过去理念的否定。
内容运营包括现有内容的呈现方式,是要改为完全算法推荐、还是人工推荐还是二者共存。这将直接改变社区的自驱氛围。
知乎的邮件推荐、应用推送、问题推送等等的推送应该交于算法。
但是内容的审核和判定这是个大问题。(更合适的是:不需要人工团队自我推送和审查。但毕竟知乎不比微博,文人相轻,圣旨难违)。
用户运营则需要将某些事物的决定权交于,在某个领域的长期分享以及获得相对应领域其他专业用户。除此之外,还需要保证有新潜力输出用户的成长空间和引导路径。
最后,知乎要解决的,是绝大多数用户的反感态度和抵制措施。官方、公关等等需要随时应对因业务形态改变而造成激化的事端。君不见一个魏则西事件就能把李彦宏从神架上揪下来踩在脚下(这个例子只是举例,非恶意)。
简而言之,知乎的商业化道路,长路漫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