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孩子闹起来,怎么说都不行,别人不小心碰了他一下,他也能哇哇大哭半天,怎么劝也不行。
其实这是缺乏了两项最重要的素质:理性和建设性地看待问题。
理性,就是遇事保持思考,不为一时情绪所左右。
理性的人,为了获得预期结果,会冷静地面对现状,快速全面了解现实情况,分析出多种可行方案,再判断出最佳方案。不理性的人,则更倾向于忽视现状、不顾条件,不考虑多种可能性,做事冲动、不计后果。
建设性,是和理性非常相关的特质,就是遇到事情,从如何改进的角度去思考解决办法;提出异议时,不是为反对而反对,而要提出更好的意见或者方法。
有建设性的人,会注重对事态正常发展的促进作用,而没有建设性的人,更可能采用容易导致事情停步不前甚至向负面发展的破坏性方法。
一些成人和孩子的行为,之所以更容易被视为“无理取闹”,而另一些人则会让人觉得通情达理,与之相处如沐春风,两者之间隔着的,正是理性和建设性。
是否具备这两个素质,在孩子成年之后,会表现得更为明显,但是在孩子童年时代,就已经显现端倪。
一些孩子情绪不稳定,前一分钟笑哈哈,后一分钟就发起脾气,一些孩子做事冲动,一会儿打了小朋友,一会儿搞坏家里的东西,一些孩子遇到一点小事就不计后果地大哭大闹,还有一些孩子遇事就着急,不会想办法,其实都是理性和建设性的思维不足的缘故。
培养孩子有理性、有建设性,这听起来是很大的课题,似乎得用一本教程才能说得清楚,事实上,在家里操作起来,却一点都不难,只要从那些最最日常的小事入手,就能一点点看到成果。
比如,孩子两三岁的时候,有时会为小事哭闹,我们会告诉孩子:
“你想要什么,想做什么,就跟爸爸妈妈说,不可以用哭闹的方式表达。你哭了,闹了,除了让你自己和爸爸妈妈不开心,完全不能解决问题。”
孩子就慢慢学会,哦,原来“正面表达”才能达成愿望,哭闹是不解决问题的。
孩子并不是无理取闹、毫无道理可讲的“物种”,他是有自己思想、会思考、会学习的“人”,这一点上,和成人没有差别。只要爸爸妈妈有意识地引导孩子用理性的方式沟通,用有建设性的方式思考,让孩子成为通情达理的孩子,并不困难。
相反,如果大人觉得孩子就是孩子,什么都不懂,经常用讨价还价、呵斥、打骂、恼怒、发泄,用“不理你”“不行就是不行,怎么说都不行”等方式和孩子纠缠,孩子恐怕也自然会用同样的办法来与父母沟通。长期限于这样的相处模式,孩子和大人,都很难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