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是汉语俗语,出自《易传·文言传·坤文言》,原句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指修善积德的个人和家庭,必然有更多的吉庆,作恶坏德的,必多更多的祸殃
这句话是 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这个“不善”,之前多理解为“恶”。 做不好的事情,累积多了就会有祸殃。
今天在听一个you tuber讲解了凡四训时,提到这句话。突然有了一种全新的理解。
并不是说“积恶之家必有余殃”
不善!=恶
善 = 良知。 做事的动力就是“良知”
不善 = 违背了良知。 良知觉得要做,但什么也没做,也是“不善”。
并不是指做了某种坏事。
这句话出自易经,易经是没有好坏的一元哲学。易经表达的观点,“势的累积,形成不同的外在表现”。
“ 善”与“不善” ,积累这种”善”的能量,能达到最终的“余庆”的状态。 不积累善,就是反过来积累“不善”:面对良知,什么都不做,或反其道而行之。 也就是违背“良知”。 累积而成显现为“祸殃”。
禅宗说“直心是道”。 直心就是“良知”。
不用左脑各种外部因素的考量、均衡,策略、谋划。良心涌动出的“做”某事的想法。
论“良知”
皇帝的一句”何不食肉糜”, 以及最近引起大争议的李嘉琪的一句“为什么工作不努力点呢!”
会被很多人抨击为脱离了普通人生活的言论。
但仅仅从他们说话的初心,这是他们“良知”感应说说的话。
每个人的良知并不一样。
《活着》中的富贵还是少爷的时候,他把下人当“人马”,完全不会在乎亲人的感受,挥霍家里的钱财,妻子来劝他回家,富贵给了她恶狠狠的巴掌。当他万贯家产输光变成一个穷光蛋时,他突然变得有“良心”了。他会心疼自己年迈的母亲,感到妻子的善良美好,甚至要给自己家的老长工养老。
富贵的这种“良心”的转变从何而来?
有钱的富贵在“钱”思维下:将人异化为物。任何人都是可以由“钱”操控的一个“东西”。他与他身边所有人的关系也是“钱”的数额而已。不需要对他们有任何情感。
当富贵身无分文后,自杀不成被救活后,阻隔在他与人之间的“金钱壁垒”消失了,他重新回归到人与人的关系价值。他感知到了母亲的关心,妻子的好,老长工的付出。激发他的“良心”。为他们做什么,为他们活着。
良知,直心,慈悲心,是等同的。
这个心的不同,是感觉到的“自我”范围不同产生的。
佛说: 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是一步步获得整体认知,培养的大慈悲心的过程。
大的慈悲心,大的良知,必定有不同的行为。
我,仅仅是我自己
我,我是父母妻儿的家庭,
我,我是族人
我,我是中国人
我,我是人类
我,我是宇宙
不同的对我的认知,激发的“良知”必定不同,积累的“余庆”的能量大小也不同。
这个对我的认知的高低,也可以理解为“德行”的高低。
所以说有慈悲心的人有大慧根,大德行,能有大作为。
=======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开发慈悲心,提高“善”的能量。
行“善”,才能积
不行“善,则是积“不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