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蛮恐惧电脑上空白的文档发出的光,刺进心底的空荡。莫名会觉得带着墨香的泛黄纸张所呈现的更有灵魂的味道,深刻且深沉。
想在街角开家书店我喜欢未知的一切,热爱探寻的感觉。甚至在笔记本首页有提写过 生命的意义在于未知 类似于座右铭的话。几年前也写过一写随笔和感悟公之于众,都是短短的几行字透露着稚嫩的痕迹。也尝试去写几本小说,涉及爱情无关风月。最后也只是写了序和前两章就在读者的催更中草草了事。当时原因有二,一是感觉自己涉世未深,回头重读会觉得是在堆砌陈事附加点感悟杂念绝非良品。二是从未正正式写作也没打算吃这口饭不喜被约束的感觉。至此之后,除了偶尔给朋友写首藏头诗亦或是发动态时酝酿酝酿,作为文学的业余爱好者只读不作,甚至连电影的观后感都不会去写。想着要见识这更广阔的世界,认识更多有趣的人,经历一些有意义的事来沉淀自己。
铺垫了自己的背景,说说自己对文字文作的一些浅显拙见。文字是一种载体媲美语言是我们不可或缺的交流工具。那么赋予文字魅力的是什么?我的答案是生命。千百年来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而非冰冷的符号。这些奇思妙解的文字组合成一篇篇佳作、一部部历史,一类类文化...... 最主要的是思想的碰撞与交融,而这背后是绝对的公平与自由。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璀璨虽短暂,宗师大家也遭遇了焚书坑儒,没有哪种能够平步青云。可不同于烟火绽放,有人经历必会有所传承,那些刻在骨子里的向往不会湮灭。
语出《老子》自古以来,文人大多儒雅清高。我看到的是那份忠于自己内心的倔强,虽有些刻意隐藏却仍不自觉流淌在文字里。我看过的文学佳作里发现两个共性,一是真实,二是深刻,缺一不可。
真实并不是说笔下所有的都是记事本。而是情感上的感同身受才能真正触动人心,你需要经历过同样的感受或者见过。再者真实就是忠于自己内心,为了别人从而哗众取宠违心而作也相当于虚构。比如再熟悉不过的文学大家鲁迅先生创作时不会想着以后课本里会出现并且要求背诵全文对于学生来说是不是难了点。再如唐朝大诗人元稹为了悼念亡妻作出“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这样的名句,虽然不足半年又另寻新欢可当时的感情应是真挚的。
不,你说过再者就是深刻,因为我觉得,对就是我要我觉得的觉得,真实是基础,而深刻就会高下立见了。就像学生时代写作文的评分标准,会有主题明确,立意深刻,感情真实这几项。所以记流水账这种是行不通的,即使是皇帝也不行。盛唐时期诗产量最高的猜猜是哪位,没错就是乾隆大大,一生写了四万多首,如厕的时间都能创出四首。可几乎无一传颂下来,经典的有《飞雪》“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 六片七片八九片,飞入芦花都不见。”这让注释都无从下手。深刻不一定需要多么华丽,而是有背后的意义可以揣摩,引发思想上的碰撞和影响。我个人比较喜欢尼采的一句“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
弘历还是很棒的再聊聊自己吧,目前定位魔都,每天处在城市的繁嚣中可一切仿佛那么的与我无关。音乐和文字是我的精神依托,和大多数人一样没有耳机像丢了魂一样的没有安全感。没有想刻意表达什么,只是想在迷茫中知道自己到底为什么而活。终其一生寻找不到自己,那是再可悲不过的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