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元宵节,中国的情人节,“野合”的日子——作者:渤海居士冯志亮

元宵节,中国的情人节,“野合”的日子——作者:渤海居士冯志亮

作者: 东方雨虹编辑部总编 | 来源:发表于2021-01-03 09:30 被阅读0次

    又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了,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良宵,春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

    元宵节这天,吃汤圆(元宵),逛花灯,猜灯谜,挂百福,是过完年后的又一次节日庆祝小高潮。当然,过完这一天后,年也算庆祝完了,该上班的上班,该营业的营业。

    那元宵节到底是庆祝或纪念什么的的节日呢?其实这是中国传统的情人节,对,就是情人节。

    在古代,未出阁的年轻女孩是不能随意外出的,不然名声在外,媒婆都不敢登门了。但是到了正月十五这一天,无论男友老幼,都可结伴出来游玩。出来干嘛呢?看花灯啊,这是非常吸引人的娱乐节目,各类人都有,也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灯也顺便为自己物色心仪对象。

    尤其是一些错过婚配最佳时机的大龄男女,元宵节就是个救星节日。夜晚上街不是为了看灯,也不是为了赏月,那是为了“趴活儿”。男寻女,女找男,有看得顺眼的了,决不能过去就说“约不约”,也不能直截了当“跟我走”。怎么办呢?既得不失体面,男要文女要雅,又要达到目的,让对方知晓,那就是猜灯谜。

    一同观灯,相谈甚欢,抽个机会把准备好的纸条贴到灯前,再给个暗示,明白了,你有情我有意,春暖花开之时,三媒六聘,喜结连理。如果对方不肯,也不能直言,给对方留点面子,贴张条子,暗里拒绝。“猜灯谜”最早的作用是这个。

    要说中国传统文化总有闪光点,有这么个节日能很好解决剩男剩女婚配问题。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宋朝文豪欧阳修的名句,说的就是元宵节这天情景,还用了一个“约”字,无需多解,直截了当。“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元夕》中的名句,他思念的姑娘最终找到了。

    上元庙会,灯火下的小道前一次回眸,有了太平公主对驸马薛绍的心心之恋;元宵佳节,悬灯出题,以文招亲,让王安石得以娶亲、中举,双喜临门;正月十五,佛前香火中的擦肩,成就唐伯虎点秋香的传奇……

    唐朝笔记小说《天朝万韵》记载,在大唐开元29年,长安灯市曾同时点亮超过5万花灯,在灯火阑珊中,年轻男女眉目传情、眼波交汇,趁着一年一度的元宵观灯盛会“大解放”,亲密邂逅,私定终身者有万余人。

    元宵节,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佳节。至于后来的七夕,是女孩祈求心灵手巧的“乞巧节”,只不过有些人肤浅的臆测后,又以讹传讹,才变成今天的样子,从而忘记了真正的情人节却是月圆灯下的正月十五。

    这个节日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早至春秋时期。

    《史记》记载:“叔梁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这句话的意思谁说叔梁纥和颜家的姑娘颜徵在,通过野合的方式剩下了孔子。为了不让大家误会,得解释一下。

    什么是“野合”?这是在两千年前是非常流行的一种性行为,它似乎和我们现在的“车震、马震、打野战”类似,然其本质却大不相同,它不是胡作非为,而是一种正当礼仪。在当时生产力低下的社会环境下,可最大限度的增加人口、提高国力,还可以给大龄青年释放欲望的机会,避免有危害社会的过激行为发生,而导致江山不稳,并且古人还认为这样能与自然相和谐,生下来的孩子有“神力”。

    那啥时候可以野合呢,不能天天都可如此吧。当时周礼规定,一年只有一天,就是年后第一个月圆之日。规定这一天为上元节,要吃汤圆以示庆祝。汤圆外白而内皂,本意为“倘圆”,是说,倘若能圆房的话你们就看着办吧。后来儒教盛行,情感禁锢,恐有歧义,改称元宵(汤圆和元宵的制作工艺也渐有不同)。

    天上圆月,地下圆房,觉得有缘分的,晚上随便吧……

    孔子的生日是农历的八月二十七,她母亲颜徵在是在正月十五怀上他的,他是一个早产儿。俗话说“七活八不活”,当孔子出生时,父母皆非常担心,认为很难养活。又仔细看这个刚降生的婴孩,更是惆怅,只见这孩子生来有两颗牙齿,且露出唇外,头部两边高中间低,如鲁国尼丘山峰,疑似畸形。母亲颜徵在为了保住孩子,就到尼丘山上祷告祈福,遂起名孔丘,字仲尼。

    一代圣贤至此而生,相传孔子一生最喜吃汤圆、喝肉粥。蔡东藩的《春秋别传》中调侃过一个故事,虚构成分较高,却证明孔子确实喜欢吃这种外用黏米包裹,内有馅肉的食物(古代汤圆多是肉馅)。

    “孔子东游,困于陈国,行至街市,与众弟子皆饥饿难忍,见一汤圆店铺,前写‘三文一个’,孔子一行只剩三文,趁人不备添加一笔,变为‘三文十个’,与弟子分食后付账,掌柜不依,带众人至店前,一看大惊,不知何时所改,子路笑道‘吾师已手下留情,若再添一笔,你这店铺都得赔给我们。’”

    不用说,大家都能想到那一笔应该添在哪吧。

    话再说回来,随着时代变迁,野合不知何时绝迹,但元宵节这天男女相会的诸多活动,却以一种含蓄的方式延续下来,直到今天。

    当然,在这一天除了吃元宵、逛花灯、打灯谜,还有一个传统的习俗就是“挂百福”,只是现在几乎已经把它忘记了。

    所谓挂百福,就是把大红纸摆成菱形用毛笔写上福字,然后将纸角对角粘起来,一共粘五个,串成一串,挂在门口或贴在墙上,寓意“五福临门、五福同寿”。

    这其中有个小故事,后使得此习俗增添了一笔传奇色彩。

    清光绪年间的一年元宵节,慈禧太后调来京城最著名的戏班子给自己唱戏,其中有名角谭鑫培、龚云甫和杨小楼。

    当慈禧太后看完杨小楼的《连环套》和《八大锤》后,非常高兴,把他召至跟前,指着满桌子的糕点说:“这些都赐给你,带回去吧!”

    这杨小楼可是大名鼎鼎,他与梅兰芳、余叔岩合称梨园“三贤”,梅兰芳都以师待之。他走南闯北,善于察言观色,看到老佛爷的心情特别好,对自己的演出很满意。心想,这糕点拿回去要是吃了也就没了,要是吃不了还得坏掉,不能留一辈子啊。今天元宵节,要挂百福,要是能让老佛爷给写个福字贴家里,以后在梨园界乃至整个大清国谁都得仰面而视。

    于是,他一边叩头谢恩,一边说:“叩谢老佛爷,这些贵重之物,奴才不敢领,老佛爷洪福齐天,不知可否赐个‘福’字给奴才,挂到门厅,日日跪拜给老佛爷祈福。”慈禧太后听了,一时高兴,便吩咐太监捧来笔墨纸砚,举笔一挥,写了一个“福”字,并让太监递给杨小楼。

    杨小楼不看便罢,一看,顿时鼻洼鬓角热汗直淌。只见这“福”字有几分怪异,本来福字是“示”字旁(礻),不是“衣”字旁(衤),可慈禧太后读书不多,认字少,偏偏写成了“衣”字旁。

    杨小楼接也不是,不接也不是。要是接了,贴在家里,天天展示老佛爷的错别字,分明是故意让她丢丑。要是不接,连老佛爷赐的东西都敢拒绝,这是杀头的罪过。杨小楼犹豫半晌,不知所措。

    还是旁边的李莲英聪明机智,看出端倪,灵机一动,出面解围。他对杨小楼说:“赶紧接着吧,这可不是一般的‘福’啊,老佛爷赐的福可比天下所有的福都要多一点儿啊。”杨小楼赶紧接过来扣头谢恩,就这样,李连英为二人解脱了窘境。

    此事传到民间,谁都想自己家的福要比普通的福多一点,每逢元宵节挂百福,都将“福”字故意写成“衣”字旁,并一直流传下来,成为习俗。

    前些年,正月十五挂百福时,曾注意过,确实有写成“衣”字旁福的。但这几年挂百福的少了,纵有挂的,也写的是普通的福字,很少看见写成“衣”字旁的。我想,以前的字都是用毛笔所写,而现在多是电脑打印,是电脑里收录不了这样的“错别字”而至。

    除了这些风俗,在北京,自雍和宫对外开放之后,正月十五这天,有无数人来这里进香礼佛,祈求福缘,年年如此。元宵节到雍和宫拜佛,多数是为了求子,据说非常灵验。

    还记得《甄嬛传》里那个说“贱人就是矫情”不可一世的华妃吗?此事的由来却与她有关。

    敦肃皇贵妃年氏,华妃娘娘,她的历史原型和影视形象却是大相径庭。从她首次生育到去世,包揽雍正皇帝所有子嗣,其他后妃妻妾无一所出,深得雍正喜爱,并将她视为知己。但她体素羸弱,在雍正三年(1725年)正月十五去世了。

    雍正因此十分悲痛,改自己原王府为行宫,称雍和宫,并拜祭密宗黄教大喇嘛宗喀巴大师法相,来纪念这位妃子并为其祈阴福,又定每年正月十五为雍和宫法会日。

    因为华妃年氏生前一直生活在这里,并且为雍正生了很多孩子,认为这是得子的福地,更有后来修成佛教圣地,更是有神佛保佑,香火不断。

    作者本人学佛多年,五年前的元宵节也去了一趟雍和宫拜佛(并非求子),羽绒服上被烫了十五个洞,人多的无法想象,真是人贴人,身挨身,点着香后,根本无法移动,眼看着香灰掉到身上……

    又到元宵节了,恭祝大家节日快乐,待吃完元宵,和心上人猜个谜语,同挂百福,祈求平安,都是极好的。再补一句,在2008年6月,元宵节已被选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一天是属于中国的。

    作者:渤海居士冯志亮

    作者:冯志亮,号渤海居士,别署集雅阁主人。品牌推广人、姓氏文化学者、修谱师、网络新闻营销奠基人和发展者。2013年受聘为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与宗教学系特聘教授。冯志亮涉猎广泛,书法造诣深厚,并热衷于文学历史,亦是一位古体词人和家史家谱研究专家,著有《渤海诗词集》、《怎样修家谱》、《怎样编家史》、《怎样写自传》,以及《百家姓寻根手册》三百六十部,《中华姓氏家谱》两百余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元宵节,中国的情人节,“野合”的日子——作者:渤海居士冯志亮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udeo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