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果不是因为硬盘空间满了,你会想着主动删除平时不怎么玩的游戏么?
大多数人恐怕都不会。
毕竟,在这个时代里,内存空间不断进化的意义,就在于能够在属于我们的小小虚拟空间中不断塞满各种我们也许根本不会打开第二次的数据,以便获得一种虚无缥缈的满足感和充裕感。
在游戏的世界中,这一意义也同样成立。且不论有多少人在Steam上趁着打折喜+1后便将其尘封在浩浩荡荡的游戏列表里,就连原价首发购入的3A大作当中,也不乏因为手头游戏太多而在购入后三个月才开始填坑的玩家。
在通过所拥有的游戏数量来衡量幸福感的消费风潮的影响下,恐怕再多的硬盘容量也不能够满足玩家无限膨胀的购买欲望。
在大多数“买买买”的情况中,我们都是希望购买行为来获得更多关于“新”的体验。
新鲜感对于感官体验的提升作用,恰似烹饪过程中的味精:本质上无论多么乏善可陈的东西,一旦被打上了“New”的标签,便能让人在接触它的那一瞬间,让大脑平添几丝多巴胺分泌量。
在各大游戏平台一年365天中几乎无缝安排着的打折潮中,总是不乏各种打着“史低”(价格史上最低)名号的游戏站在商店货架上向我们招手:“快来把我们买回你的游戏库中,体验你从未涉足过的游戏类型/10块钱玩3A大作/跟同伴联机最新款网络对战游戏的快感吧!”
然而,对于因为打折而入手的这些游戏而言,购入它们所带来的快感仅仅存在于“下单”的这一刻和“第一次打开游戏”后的十分钟。很快,玩家就会发现,这些游戏要么本身质量低劣,完全不值得浪费人生去玩;要么游戏类型完全不是自己的菜,即使风评再好,自己也始终不好这一口;要么质量平庸,虽说玩得下去,但在游玩时间的竞争上,无可避免地会在与玩家其他本命游戏的竞争中败下阵来。因此,在浅尝辄止后,这些打折游戏便逐渐在游戏库之海中沉沦下去,它们给玩家带来的效用便止步于“购买打折商品”这一行为本身所带来的“交易效用”。
2.
盲目购入打折游戏对游戏体验所带来的损害还不止于此。
事实上,如果仅仅是抱着类似于集邮的心态扩充游戏收藏数量,倒还无可厚非。“不加节制购入新游戏”这一行为,真正对玩家的正常游玩体验产生损害的地方其实在于——这一购入行为对于玩家开坑欲望的刺激作用。我们在各大游戏平台的打折活动中所形成的“购入新游戏——开新坑——购入更多游戏——开更多坑”的无限循环,对于游戏本身体验的变质,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当我们的游戏库列表随着日新月异的打折活动而变得越来越丰满与臃肿之时,我们的填坑列表也不可避免地随之增长起来。
这便意味着:“进入游戏”从一个不需要任何思考的直觉式行为,变成了一个需要我们抱着“选择翻哪一位后宫佳丽牌子”的心态来挑选今天该玩哪一个游戏的艰难决策过程。
在这样一个选项超载的选择题中,选项数量的增多不但没有带来任何的体验增益,反倒让我们在不断的比较和衡量中伤神费脑。
挑选游戏时,我们的心态大概是:想玩A游戏吧,又想着B游戏上次第一个迷宫的最终Boss还没打;想玩B游戏吧,又想着C游戏里一个奖杯都没拿到,让它就这么空落落地躺在自己的奖杯列表里似乎不太好看;想玩C吧,又觉得今天上班有点累,想去D游戏的开放世界里徜徉一下……
就这样,光是在主菜单里翻来覆去选择进入哪个游戏便耗去了我们用来打游戏的大半精力(这一选择的难度恐怕不亚于在剧情主导的游戏中选择分支选项)。好不容易进入游戏后,又想着:好像这个游戏没有那么有趣,这么有限而又宝贵的周末时光,是不是用来玩另外一个游戏更好?于是,便又转而退出、更换其他游戏,从繁忙的996生物钟中虎口夺食般拨出的游戏时间便在抉择与反悔中无情消磨与流逝着。
我们不断填充的冗长游戏列表,就这样让本应是以“追逐快乐”作为调节聚焦导向的游戏行为,转变成了专注于“损失规避”的行为。由此所形成的游戏心态并不看重游戏本身能给我们多少代入其中的游戏乐趣,而在于玩什么游戏能让我这一选择所带来的机会成本损失最小。
如此一来,本以为可以用来增加游戏乐趣的“买买买”行为,反倒成为了阻止我们享受游戏的罪魁祸首。
3.
既然已经意识到了这一问题的存在,那么要如何才能进行补救,回归正常的游戏轨道呢?
我的建议是:删除那些填坑优先级排名处于第三位以下的游戏。
将选择题的选项从三个扩充到八个绝对不会增加你的正确率,在选择游戏时尤甚。当你在玩A游戏时不再想着“玩B会不会让我更快乐”时,你才能从A游戏中获得最大的乐趣。
当然,删除这些游戏并不意味着我们将永远弃之不顾。毕竟只要它们还在我们的游戏库中,我们随时都可以重新下载安装。而下载游戏所需要的这段时间,也能够让我们在等待中重新反思该游戏对我们的价值、酝酿再次打开游戏时欣喜的心情,从而为其增添在游戏库中沉睡十个月所不会产生的价值。
最后,需要忠告大家的是:
永远不要因为价格而购买任何游戏,对于游戏这种精神娱乐产品而言——那些你不喜欢的游戏,它们分文不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