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湘江之水向北流

湘江之水向北流

作者: 一杯老酒 | 来源:发表于2024-02-01 05:17 被阅读0次

《少年毛泽东》读后

独宅家中,关闭浮尘的纷扰,心甘情愿的追随眼眸,徜徉在《少年毛泽东》的读本里。就像是慢慢启开一副副油画,浸润历史的尘烟。又像似刚刚经历的梦境,那样鲜活的存在于我们的周围。作家站在理性思维的角度,用非常细腻的笔触,注重突出人物鲜明的个性,合理而又大胆的构想,从而为读者搭建了一个精神的云梯,让少年毛泽东的光辉形象,再一次从神坛上缓步而来。

这本儿童文学读本,是作家继《刘少奇过苏鲁交通线》、《跟随周恩来过草地》、《爱莲说:何宝珍烈士传》、《一个人的军号:周子昆烈士传》之后的又一本心血之作。以十六个章节,八万多字的篇幅,真实感人的再现了毛泽东少年时代的成长过程。作者张文宝,江苏连云港市人,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报告文学工作委员会主任,一级作家。

接连完成一部又一部的红色系列儿童读本,如果你之前一直关注并且用心拜读,那么不难发现,作家构思越来越精细,情感越来越凝重。其独到的视角,精准的撷取了少年毛泽东从小悲悯苍生,胸怀天下,桀骜不驯,励志担当的韶华时光。作家通过大量阅读有关毛泽东传奇一生的文本资料,在浩如云海的历史岁月里,在激情盘结于心,一次次寝食难安的躁动中,苦苦思索,毅然悴开一条沾满尘土、弥散花香、醺满炊烟、浸润乡愁、涂满浓烈缅怀的乡间小路。一旦被作家思维的刀剑劈开,凝聚笔端已久的情感,面对铺展开来的一堆素笺,就像那些汇入湘江的河流,一路北上。而两岸巍峨的群山,旖旎的风光,又多么像似拜读这本文集的千千万万个读者不同的感受啊!

诚然,伟人毛泽东不是神,少年毛泽东更不是一个神童。然而能够与苦难深重的旧中国,拯救千千万万劳苦大众与水深火热之中的毛泽东,又确然非同一般。这本文集以优美的文笔,挖掘一个又一个跌宕起伏,生动有趣的故事。通过抓取人物内心细腻可感的心理描写,成功塑造一个生活气息浓郁的、感情饱满的、形象真实的少年毛泽东。

幼年时的毛泽东,因为家境贫寒,排行老七的母亲文素勤,和她的丈夫毛顺生商量,在第四个儿子毛泽民即将出生的前夕,把毛泽东送往湖南湘乡唐家坨的外婆家。从此开启了他在外婆家断断续续生活八年的难忘时光。也正是这一段时光,让幼年的毛泽东耳濡目染他的八舅文正莹的家规:“干正事、走正道、成大器”。通过与他的表兄文运昌耳鬓厮磨的朝夕相伴,共同学习,渐渐崭露头角。

四岁时,因为和他的父亲,外公一起观看舞狮子表演,按照当地的习俗,狮子舞到谁的面前,谁能即兴吟诗赞美,既能愉悦那个舞狮子的人,又能让观众对吟诗者刮目相看。幼小的毛泽东哪能错过这样表现自己的绝佳机会?“狮子眼鼓鼓,擦菜子煮豆腐。酒放热气烧,肉放烂些煮。”博得众人一再喝彩。六岁放牛和一群小伙伴结对外出,他要求那个小胖子排队一起走,可小胖子偏偏不听他的,还扬言打赌:如果毛泽东能在短时间内骑上小胖家那头野性十足的牛身上,小胖子甘心臣服。少年毛泽东根据平时大人们交给他的一套方法:挠挠牛的身子,摸摸牛头,轻轻拍拍牛脖子,让牛充分感受人的抚爱。所以那头牛温驯的低下头来,让毛泽东顺利骑在牛背上。放牛的过程中,因为小孩子贪玩,难免会导致那些牛群吃了邻居的庄稼,所以被邻居找上门来,一个个被家长暴揍。或许别的孩子被暴揍之后,只会沉浸在屁股的疼痛里,而少年毛泽东却在苦苦思索,这里借用作家一句精彩的句子:“心事,是一个流浪者四处乱走,没有落脚的地点。”所以第二天,苦思冥想中的毛泽东,把一帮小伙伴分解成三支队伍:一支继续玩耍并看护牛群,一支割草,一支去采摘野果子。每天轮班一次,其乐融融。于是,一个“牛司令”的称呼,就在小伙伴的口中自然形成。

少年的心事不仅是放牛,就像作家所言,他们流浪的心事,并没有落脚的地点。毕竟他们在一天天的成长。尤其是毛泽东,一直在他的父亲毛顺生,八舅文正莹前瞻性的意识里,注重培养孩子好好读书,方能出人头地。于是,少年毛泽东开始走进了南岸私塾读书。凭借聪明过人的脑袋瓜,很快那些《三字经》、《百家姓》、《论语》、《孟子》便能烂熟于心,倒背如流。读书背咏或许容易,能够学以致用,疾恶扬善,关爱弱势,又是少年毛泽东不同于一般的娃儿。有一年深秋时节,家家户户都把稻谷晾晒在场上,一场秋雨突然而降,人们纷纷抢起各家晾晒的稻谷,偏偏毛泽东去帮助另一个家庭异常困难的邻居。在被父亲痛责后,一再辩解:我们家稻谷不是很多吗?人家已经很穷了,还要交租子,如果他家稻谷被雨水冲跑了,一家人吃什么?这样扶危济贫的思想,此刻已初步形成。

优美的景物描写,看似闲笔,其实更能拽得住读者的眼眸:“太阳向着西边的山头靠近了,小路上绿树婆娑,投下斑斑点点的阴影,树叶在暑热中软软的耷拉下来,三两只鸭子受到毛泽东奔跑的惊吓,拍打着翅膀,窜下河里。韶山冲四周的山岭像大海波涛汹涌,层出不穷。山峦相连,纵横交错。韶峰山又高又大,大小山岭围绕在它的周围,四处延伸,山谷幽静……”读来仿佛身临其境一般。

不按照常规出牌!这句话是在几十年之后,那些仇恨毛泽东,却又不得不佩服的政治对手们,无奈的感叹。年少时的毛泽东,其实就是这样。老师让同学们安静的坐在教室里背书,可少年毛泽东偏偏在一再保证不出去的前提下,跑向山林。去亲近大自热,看小溪欢腾,听鸟语啁啾,到头来自然是逃脱不了被老师处罚。他的老师毛宇居指着天井让他作诗,毛泽东在天井旁转了两圈,见井水中有小鱼游动,又抬头望望四周的围墙:“天井四方方,周围是高墙。清清见卵石,小鱼囿中央,只喝井里水,永远养不长。”一个胸怀天下,宏图旷远的毛泽东,又然定型。请看他的另一首五言诗:《吟指甲花》“百花皆竟春,指甲都静眠。春季叶始生,炎夏花正鲜。叶小枝又弱,种类多且妍。万草被日出,惟婢傲火天。渊明独爱菊,敦颐好青莲。我独爱指甲,取其志更坚。”诗中的指甲花,又何曾不是芸芸众生的劳苦大众?

他的真正悲悯与天下的痛苦转型期,是从作家笔下的一段景物描写中铺开:“看到天上有一朵像骏马般形状的云彩,他奇妙的想,这是我的战马,我骑在上面,就像将军岳飞,更像诗人辛弃疾,跃马飞戈,气吞山河。看着看着,他觉得天是那么低,就像在头顶,伸手可以戳破……,林海如涛,豪情万丈!此时此刻他多想是那遨游天穹的苍鹰,扶摇直上九万里!”表面看,是作家描写少年毛泽东的胸怀天下,其实更是作家崇敬伟人的无比深情!那种“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凛然正气,已经悄然由之前的革命浪漫主义转向残酷的社会现实主义。

从敬仰心中的谭嗣同,到崇拜梦中的彭石匠,那一年毛泽东十七岁。正是青春叛逆期到成熟期的转型。正当他踌躇满志去继续求学,却错过了考试期限,在他苦苦央求的情况下,赏识他的李堂长,力排众议,因此成就了名震天下的《咏蛙》:“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一个充满抱负的乡下少年,从此踏上壮怀激越的革命征程。

“湘江边,橘子洲头,猎猎秋风掀动着他的衣襟,一头乌发蓬勃扬起,江上刮来浓郁潮湿的气息,眺望远处的岳麓山,丛林尽染,如火如霞。那魂魄如旗的橘子洲头,湘江之水被一劈为二,之后再汇合一处,波涛汹涌北去。”这是当年毛泽东豪情奔涌天下的见证,更是如今,全世界华夏炎黄子孙,深深缅怀一代伟人毛泽东的无限思念。

相关文章

  • 门上的哈达

    我家住在湘江边上的高楼,从阳台上就可以眺望远处的蓝天白云和缓缓向北流动的湘江之水。闲来无事的时候,约上三五好友,煮...

  • 游橘子洲

    橘子洲头走 湘江往北流 前辈以咏志 今人到此游

  • 日更其八

    《渡湘江》杜审言 迟日园林悲昔游, 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 不似湘江水北流。 《渡湘江》是唐初诗人杜审...

  • 湘江之水不断流

    头顶烈阳,身着轻装,请与我携手走入湖南省博物馆,来一场空前的时光旅行,感受湖湘源远流长的古老文化。 ...

  • 重游橘子洲头

    也学伟人矗洲头, 无尽风光眼底收。 江山如画枫叶红, 滚滚湘江向北流。

  • 学唐诗三百首,第5首渡湘江,杜审言

    渡湘江 [唐] 杜审言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译文 悲叹昔日还在园林...

  • 岳麓抒怀

    晨发罗阳西南游, 暮宿岳麓橘子洲。 江河沟壑皆东向, 唯有湘江水北流!

  • 晨起拾笔【书法原创】

    渡湘江 唐 · 杜审言 迟日园林悲昔游, 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 不似湘江水北流。 宁静致远 桑茶坑道...

  • 浪淘沙·长沙

    欲度闲暇觅内景,寻避湘江东西岸,独上橘洲,空闲,湘江北流浊自清。 小坐岳麓山间路道,书院爱晚盛有扬处,独坐...

  • 书、诗(20181206)——杜审言·渡湘江

    渡湘江 唐 杜审言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山中 唐 王勃 长江悲...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湘江之水向北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ugao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