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蛙》在好几年前看过,因为是在旅途当中,也可能是电子书,看得比较潦草,情节大已忘记,只记得当时发了一篇说说: 在外出旅游的长途车上看完了莫言的《蛙》——中国第一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说实话,这部作品并不是我所喜欢的风格,但不可否认,莫言的作品语言驾驭能力的确很强,大段的排比描写、插叙的运用及严谨的叙述显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不过,我个人认为,这部作品之所以能获此殊荣,并不单纯依赖于此,与它的内容——对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写实描写,甚至是血淋淋的批露——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它应该是满足了一部分评委对我们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而以后极可能跻身于发达国家的窥私欲,从而获得不知是同情还是含有其它意味的一票吧。我只是担忧——在几十年后、几百年后它能否像《老人与海》一样继续拥有大批的读者,使人有所警示,有所收获?
这两天又听了一遍杨晨和张震老师播讲的《蛙》,不得不说,好的朗读者是给作品加分的。
这部小说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近60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为背景,真实地反映了计划生育国策在高密东北乡艰难推行的过程;通过讲述从事妇产科工作50多年的乡村女医生万心的人生经历,在形象描述国家为了控制人口剧烈增长而实施计划生育国策所走过的艰巨复杂的历史进程的同时,成功塑造了一个生动鲜明、感人至深的农村妇科医生形象;并结合计划生育过程中的复杂现象,剖析了以小说叙述人蝌蚪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卑微、尴尬、纠结、矛盾的精神世界。小说秉承了作者乡土文学的一贯风格,结构新颖,节奏鲜明,笔触细腻,文字朴实,富有张力。
这次听完,感受更加深刻,这样的内容只有莫言这种从群众中走出来,经历过沧桑世事的作家想写、敢写、能写。作品描写了计划生育、超生甚至代孕等情节,犹如显微镜般将那一段历史展示在了解剖台上,虽有夸张讽刺想象但亦为事实,让人唏嘘感叹。
有人会说,计划生育政策太不人性,如果从个人层面来说的确如此。但,从大局着想,我们国家为了发展,为了地球村的长远利益,只能这样做。事实证明,这样做也是对的。
用一位听者的话来结尾:计划生育是特定时代的产物,也有合理性,中国现在的发展并非没有从中获益,政策利弊的深远影响恐怕要放到历史长河里来判断。姑姑这个形象是真实而丰满的,作为妇产医生对孩子的喜爱是她人性和感性的一面,而国家当时的需要和共产党员的忠诚是她理性和精神的一面,两种情绪纠缠在一起,让姑姑备受折磨。既有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伟大,也有深陷其中无法自拔的平凡,让人感同身受,非常真实,作品很深刻,致敬莫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