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一首《江城子》,满城烟雨,万千情绪,重温苏轼千古悼亡名作

一首《江城子》,满城烟雨,万千情绪,重温苏轼千古悼亡名作

作者: 北雁寄南书 | 来源:发表于2023-04-04 08:05 被阅读0次

    明月夜,短松冈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宋·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宋神宗熙宁八年,苏轼徙知山东密州,典型的穷乡僻壤,与景色如画的杭州相比,可谓是天壤之别。此时苏轼结发妻子王弗已故去十年,十年间,苏轼于文学一道日益精深,文名如日中天,但在仕途上却屡遭挫折。是看正月二十这天晚上,苏轼梦到了原配妻子王弗,魂游故里,回首往昔,思念更甚,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他埋藏于心底柔软处的情感,就在这短短七十字间,喷涌而出,于是就留下了这首千古悼亡第一词,于是后人得以在这个满城烟雨,万千情绪的特殊日子,咏叹,哀思,缅怀!

    举案齐眉意,红袖添香情

    王弗十六岁嫁给比她大三岁的苏轼,二人伉俪情深,育有一子苏迈。王弗贤惠谨肃,持家有方,与苏轼相处相得益彰。

    王弗是乡贡进士王方的女儿,知书达理,性格“敏而谨,慧而谦”。初嫁苏轼时,并未向苏轼夸耀自己通晓诗书。可每当苏轼读书之时,她总是在旁边终日不去。偶有苏轼遗忘的地方,她反倒可以给予提醒。但凡苏轼问她书中的问题,她也都能答上来,苏轼对这位妻子既爱慕又敬佩。而且王弗颇有有识人之明,苏轼与人交往时,王弗常立在屏风后面倾听谈话,事后告诉苏轼她对某人性情为人的看法,且无不言中,对于生性豪迈,不拘小节的苏轼来说可谓是良配。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如此佳人,生命竟然终格于二十七岁。王弗的离去让苏轼感到了无比的孤独,再也没有人陪自己红袖添香夜读书,再也没有人悄立屏后为其查漏补缺,苏轼失去了那个可以和他共同面对风雨的贤内助。

    不思量,自难忘

    人们可能都会觉得大宋朝的官员待遇优厚,生活无忧。可实际情况可能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异。苏轼是典型的月光族,他不善理财,俸入所得,随手辄尽,基本上不会有什么积蓄。而其时已赶上大宋朝财政紧张,官员俸禄下调,这位并不擅长经营的先生的日子之拮据可见一斑。

    从入仕算起,为官十九载,日子却过得一天比一天究,以至于到了密州后,连吃饱饭都成了问题。为了饱腹,堂堂一代文学大家竟然不得不和同僚到荒废的旧园子里找杞菊吃。

    政治的失意,加上生活的忧患,即便豪迈如苏东坡也禁不住叫起苦来,他越发思念贤惠的王弗。苏轼对于人生的态度其实极为豁达,对于身边境遇也很是随遇而安,他曾写到,“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人生匆匆,没有什么人是可以永远相伴身边,谁也无法预料未来会发生什么。但终归还是有些事情是不同的,比如感情,比如回忆。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那怕十年过去了,那怕并未天天想念,心里却从未忘记。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梦里她在窗前梳妆打扮,但相对而视,却又不知从何说起,只有思念的泪水止不住地流。梦终究要醒,醒来之后,思念还是要深埋心底,埋在万里之外的明月夜,短松冈。

    唤鱼联姻

    北宋时中岩有座书院,乡贡进士王方执教于此,好友苏洵送他儿子苏轼到书院读书。苏轼聪明好学,王方甚为喜爱。

    中岩下寺丹岩赤壁下,有绿水一泓,平静如半轮明月,相传为慈姥龙之宅。苏轼读书之余常临流观景,想入非非中不禁大叫:“好水岂能无鱼?”于是抚掌三声,立时,岩穴中群鱼翩翩游跃,皆若凌空浮翔。苏轼大喜,便对老师王方建议:“美景当有美名。”王方于是遍邀文人学士,在绿潭前投笔竞题,可惜诸多秀才的题名不是过雅,就是落俗,最后苏轼才缓缓展出他的题名:“唤鱼池”,令王方和众人叫绝。苏轼正得意之时,王方的女儿王弗也使丫鬟从瑞草桥家中送了题名来,红纸怡上,跃然而出:“唤鱼池”三字,更令众人惊叹:“不谋而合,韵成双璧。”

    后,苏轼手书的“唤鱼池”三字被刻在了赤壁上,经可三丈,秀美俊拔。王方请人做媒,将王弗许配苏轼,是时,苏轼18岁,王弗15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首《江城子》,满城烟雨,万千情绪,重温苏轼千古悼亡名作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ugjd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