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社会普世价值观总体来讲是比较正面的,
林俊杰《修炼爱情》的歌词
写的是“为一张脸去养一身伤”,
没有说为一笔钱、一辆车、一套房而怎样怎样。
英国的情感学家说,人,都是渴望被爱的;
但无数在外漂泊打拼的人们,总是不确定自己是否能够拥有完满。
想象有一个有画面的结局,同时期待一段没有终点故事。
外地女孩那悬空的不安,
在三五人合租的隔断带锁的单人出租屋里,
把处于黄金年龄的青春押注在可知又不可预见的赛道上,
不知道是否会达到看得见的天花板,
亦或是,最后连情人的立场都获得不了。
害怕一眼望得到终点的选择,却又相信一见钟情和日久生情的故事。
只不过,主角常常都是别人。
以前看韩剧会纳闷,
小姐姐为什么一定要跟男生见面聊事情?
明明简单的几句话,
电话和短信就能说清楚的。
非语言性比语言性沟通,能传递更多信息,
甚至是一些大脑还没能来得及处理的内容。
人体是最真实的机器。
首先是音容笑貌,
其次是行为举止,
大脑再作出反应。
泪如雨下的情景
一定是先流泪,
再哽咽,
最后感受到来自心底的撕裂。
表面浮华着的微笑,
最终在泡沫破碎之后,化作纯粹哭泣的原样。
婚姻的完满和麻木,
仅仅是从举案齐眉到相敬如宾;
古人的智慧,名著的精华,
也按耐不住现代式浮躁。
宏观环境的风气、乌合之众的阴气、个人焦灼的戾气,
是思维的壁垒,也是干扰判断的噪声。
驱使机器运营的内核驱动力,
总是被外部环境干扰,阻碍其之高效。
然而,内核驱动力,却是大多数事情发生的本源
——商业模式是,投资逻辑是,企业战略也是。
但不是所有单纯美好的东西
都能冲破充斥着尘埃的迷雾,反映其内在价值。
内心的笃定,却是有效的驱动力的中流砥柱。
很多事情的改变,
不是因为循序渐进或者水到渠成,
是在“下定决定要改变”的那一刻而改变的。
“
遇到瓶颈的时候,生活圈子相互完全不重叠的人,
看待问题切入点,反而能够催生出乎意料的答复。
就像文科生,会被理科生的思维方式所惊喜。
曾因为一件事情的加持,
改变或者打破了原有的逻辑链条,突然混乱。
朋友说他曾经遇到过类似的事情,
在看完量子力学之后,
便觉得组成世界的粒子,就算改变得再多,
也不可能短时间内重塑整个宇宙,
而只是微妙的存在着。
所以,这个世界的核心,会不会都是无数纯粹的意念构成的呢?
当代我们所认为的普世价值观,只是前人积累的思维集合。
那么,五十年之后,经过一代人的更迭,是不是会形成一个全新的体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