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忘忧社
《原生家庭》:有毒的父母是最亲密的悲哀

《原生家庭》:有毒的父母是最亲密的悲哀

作者: 无物永驻 | 来源:发表于2020-07-02 20:15 被阅读0次

    苏珊的《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这本书通过反映原生家庭中存在的有毒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并从中给予了正确的措施,希冀让人们正视自己的内心,从而摆脱道德和伦理压制下的无休止的折磨。

    道教的阴阳图包含了一切的智慧,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人便是如此,善与恶是对立转换的,任何的道德标尺实际上都是对人的欲望进行的合法性规范,而不是合理性规范。

    法律符合理性,但并不一定符合人的感性和欲望,伦理的价值便在于爱和人情,爱和人情的通道是家庭。但家庭的支配者,也就是父母,他们并非是完美的圣人,一样有着七情六欲。我认为,性善论和性恶论都不严谨,人应该是“性利论”,也就是以利益为核心,人们对符合自己利益的事情做出选择。

    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最深刻的,因此童年的过程便尤为重要。好的父母通过尊重孩子的选择,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来教育孩子;而“有毒”的父母对孩子进行暴力的支配,将孩子视作获取利益的工具,通过支配孩子的学习和工作来获得钱财,名声,地位等。这样的孩子在表面上很优秀,但人格是不健全的,很容易患上神经症。

    书中的主角受到父母的暴力和支配,对他们溺爱或者强加责任,使得他们深受负罪感的折磨,而受限于道德伦理只能将愤怒进行压抑,或者将愤怒转移到妻子,丈夫的身上,以至于走上父母的老路,这种传递性的恶意令人胆寒。

    苏珊在治疗患者时侧重于对当下的行为、人际关系和心理机制进行分析,而不是倚重与患者早期的个人经历。实际上并不是每一个心理学家都能够进入人的内心深处挖掘潜意识,控制不好容易激起患者的反抗和抵触。

    受到父母持续性和反复性的身体虐待和性虐待,只需一次,便能够给孩子带来终身的创伤,从而引起自我毁灭。伦理的可怕之处在于站在道德的制高点,违背了道德,人便不能称为人,受到父母伤害的孩子不会也不敢意识到自己的父母也许并不可靠,他们不是保护者,而是施暴者。

    植根于人内心的愚钝是最大的恶,愚钝并不仅仅是无知,而是内心的空虚和自以为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键盘侠和“有毒”的父母,两者都是因为对现实的无力感而心理扭曲,前者是乌合之众,后者是自私的支配者。

    对于父母强加给自己的痛苦,我们总是下意识选择否认,并对父母的行为进行美化,希冀从中得到宽慰。但是由否认带来的宽慰不过是暂时的,将自己的负面情绪进行压抑,等到爆发的一天,将会引发巨大的情感危机。

    我注意到,中国父母几乎都会进行自我牺牲给孩子制造愧疚感,然后以此迫使对方服从。当自我牺牲作用不佳时,父母会给你一个无法拒绝的理由:“我是你爸爸(妈妈),我做这一切都是为你好。”

    实际上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自恋罢了。并且在童年时,明明是父母的过错,但是都会把责任转移到孩子身上,进行归罪。

    最为遗憾的是,在道德和伦理的压制下,特别是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传承中,一旦涉及到道德和伦理,即便是圣人也不能反驳。

    实际的真相正是我们曾经想到的那样,父母的否认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我们的记忆,甚至在回顾过去时,我们会对自己的记忆感到怀疑,并降低了自己对现实感知的能力与信心,让自己失去了自尊心。


    蒋勋在《孤独六讲》中讲述了伦理的孤独,中国式家庭并不重视个人的隐私。蒋勋讲述自己在房间独处时,他的母亲总是“无意中”进入,而毫不在意蒋勋在专心进行重要的活动,而真正称职的父母是尊重自己孩子的隐私和自尊的。

    小时候的我们,总是对父母有着天真的幻想。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中便提到这一点,儿童对自己的父母有着英雄般的寄托,总是认为他们是完美的。如果我们不能打破这个虚假的幻想,在今后会永久陷入自我怀疑和负罪感的折磨。

    卫道者或许用父母的行为是合理的观点来反驳我,实际上最可怕的便是合理。“存在即合理”,这里的合理是合乎理性,而不是道德伦理。合理的行为意味着自我欺骗,甚至主动为父母解释。这一点就像是如今的无知少女为自己的爱豆偶像进行维护,对于爱豆们暴露的丑闻,选择了否认和美化。

    这样说或许有些夸张,但越是不合理的,却越是真实的,我们思维的局限便是认知的能力和生存的环境决定,只有跳出现在的循环圈,才能真正的正视自己的内心。

    书中提到的对死去的父母神化是一个有意识的观点,特别是在中国农村地区,在我一次回老家时,见到了一个表嫂,她在一次聚会中谈起自己已故的母亲,并追忆自己的母亲生前对自己的好,所有人都在宽慰和感伤,只有我一个人面无表情。

    当时没有深思,之后一直认为自己过于不近人情,直到我看到苏珊的讲述,才明白自己的行为是合理的。因为这位表嫂的母亲是一个重男轻女,嫌贫爱富的人,对表嫂保持轻视的态度,在她结婚时还对表哥百般挑剔,并暗中挑唆她离婚。而她又是一个没有主见的人,甚至一度听从母亲的建议,有了离婚的想法,使得表哥的家庭乌烟瘴气,但她死后表嫂不但为她推脱,甚至一度认为自己的母亲只是爱的方式与众不同而已。

    中国人讲究入土为安,“不可对逝者出言不逊”,似乎生前百般作恶的人在死后,他的恶行便由此消失。虽然这位表嫂的母亲谈不上罪大恶极,充其量是愚昧和贪婪,但也称不上是一个称职的母亲。

    越愚昧的人,对自己不合理的欲望越不能压制,越没有对现实的充分认知。尼采有一句名言:“我们飞翔得越高,我们在那些不能飞翔的人眼中就越渺小”,便说明认知的不同所造成的差异和格局决定了人的“等级”。

    曾经看过武志红的书籍《巨婴国》,与苏珊的观点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也说明中西方的原生家庭有着共同的特点,不称职的父母对孩子的伤害熟视无睹,以一句误会轻飘飘地揭过。世界上从来没有真正的误会,只有被掩饰的故意。被恶意剥夺的童年使得孩子情感缺失,饱受孤独的折磨。

    在恋爱过程中,由于受到原生家庭的影响,男生或女生寻找的恋人是以理想父母为原型,希望对方给予自己无条件的爱,以弥补自己在童年的遗憾,但是双方都想得到对方的爱,而不去付出,就容易产生裂痕。

    希冀寻找理想父母为原型的恋人,是在无意识中希望对方能够修补童年的错误,但是却忽略了客观事实,对方只是“符合”而不是“等于”,恋人不是自己的工具,源于童年受到的溺爱或者创伤之后形成的自我补偿,都是由于不平衡的依恋以及时间上的错位导致的悲剧性结果。


    苏珊在书中表达了一个真理般的观点:让孩子做个孩子。这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在中国的家庭中,能够做到的父母却极为少见,首先父母必须具有学识和一定的情商,并有足够的物质基础支持孩子的兴趣,教育主张全面发展,但是全面发展的最后只是填鸭式教育培养出的“智慧”。

    难得的是珍贵的,但因为稀少,所以错过,因为错过,所以悲哀,这种现状仅凭个人的呼吁几乎没有作用,甚至许多父母完全不在乎孩子的感受,特别是中国的原生家庭的父母们,只是关注孩子的成绩。

    关注孩子学习成绩本身并没有错误,但过度的压制使得孩子厌烦,我非常讨厌的一个词是“逆反心理”,似乎“逆反心理”本身便是一个错误。当孩子对父母的错误行为进行抗争时,父母便以“逆反心理”的罪名对孩子熟视无睹,并以伦理和道德为武器进行降智打击。

    每一个孩子先是一个独立的人,然后才是父母的孩子,最后是他人的妻子、丈夫、父母。经过阅读和观察,我发现身边饱受不称职的父母折磨的朋友,人格上都会存在一定的缺陷,或者是书中提到的共依存型,或者是更极端的虐待型。

    可悲的是,社会风气每况愈下,开放的社会导致男女性行为的增加,年轻的情侣本身还不能完全照顾好自己,便因为意外成为了父母,试想这种情况下诞生的孩子,在这样的父母养育下能够拥有健全的人格吗?年轻的父母本身不能很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便容易迁怒于孩子,这样的悲哀便像是一个轮回,永无止境。

    以前在豆瓣有一个“父母皆祸害”的小组,便是饱受有毒父母伤害的人群,但他们的行为更多的是在宣泄,而没有思考宣泄过后如何正确对待有毒的父母。

    对于有毒的父母,只有他们有意向与我们沟通时,双方才能够有着共同的“利益”走到一起,而单方面的原谅,只是加深了我们受到的伤害。

    如果不能克服对伦理和道德恐惧进行正视和理解,那么悲哀和折磨将会一直存在,只有将自己内心的悲痛和愤怒进行释放,将责任归于应该负责的父母之后,真正的解放才能开始。

    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精神是人生而为人最宝贵的财富,即使一贫如洗,日后也会取得一定成就,而沦为父母的傀儡,即使家财万贯,声名远扬,也不过是昙花一现。

    写本文的目的,不仅仅是希冀读者能够有兴趣阅读本书学到知识,更是希冀那些曾经遭受有毒父母迫害的朋友能够正视自己的内心,能够从书中苏珊的建议中找到方法,早日摆脱折磨,或许这便是文字和思想最令人着迷的价值。


    很高兴与你相遇,更多精彩好文欢迎关注自媒体:无物永驻,多平台同名。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原生家庭》:有毒的父母是最亲密的悲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uhdq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