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很小的时候,亲生母亲就去世了,是由婆(奶奶)养大的。婆生了大姑、二姑、三姑三个女子,对于家中唯一的男孩,视如己出,三个姑也很疼爱父亲,大姑年长父亲十五岁,就连最小的三姑也比父亲大五岁,他们相处的很亲近。
听妈妈讲过,父亲的亲生母亲,是爷爷外出做生意时,在咸阳那边的淳化县遇到的。有了父亲后,爷爷就带着他们回到了家。
当父亲的亲生母亲看到爷爷家里已经有妻子女儿,就一直郁郁寡欢,没多久,忧郁地就离开了人世。父亲的母亲去世没多久,不到一岁的妹妹也夭折了。按照迷信的说法,父亲的亲生母亲把父亲的妹妹叫走了。
父亲家人丁少薄,爷爷那辈就独苗,到了父亲这里,又是。父亲的到来使家人把宠爱全给了父亲。作为家里唯一的男孩,大家很偏爱父亲。父亲长到十三岁那年,离开家,离开父母去天水学做买卖。旧社会当学徒,父亲吃了不少的苦。
1949年2月,我们陕西省蒲城县解放了,父亲当天就报名参了军。初参军,父亲在第三军政治部青年干部训练班学习,一月后,被分配到军后勤部粮秣科任会计。
1951年元月,父亲又报名参加抗美援朝,随中国人民志愿军暂编一团赴朝鲜,在团后勤任会计。到朝鲜后,于同年四月初调到四十二军,先后在四十二军后勤粮秣科,125师粮秣科,125师炮团财会股均担任会计工作。
1952年12月,部队回国后,父亲调到师营建会财运科,仍担任会计工作。
1955年5月,父亲转业到酒泉地区油脂公司,负责财会。
1957年下半年,f右中,那个负责人把父亲作为重点整,迫使父亲承反f党才罢休。还要求父亲承认污蔑党的政策,这还不算,别人说的话硬逼着父亲承认。父亲拒不承认,就给父亲处分。在处分结论上写道:“该李(我父亲)参加工作以来,一贯不满领导,不服领导,”,在填报材料时,倔强的父亲在本人意见格填注了否认意见。
1958年3月,父亲被x放农场劳动,还降了工资。在农场,被分到大黄沟煤矿,背了半年煤,致使父亲患上严重浮肿病,行走都非常艰难。
父亲母亲在同一个单位,在工作中父亲给部门负责人提了意见,负责人就以莫须有的罪名把父亲下放到了煤矿,母亲受父亲牵连,被精简了,失去工作的母亲,先是带着姥姥和只有一百多天的大姐回到了父亲的家,陕西农村。
父亲向领导汇报自己的生活情况,得到的答复是:“困难要自己克服,没法解决。”迫不得已,当时父亲只有把自己的手表、皮大衣等值点钱的都卖光,回了陕西农村参加劳动。
我记事那时候,除了吃饭时,我们难得见到父亲,父亲是生产队长,很多时候住在饲养室,看管生产队的牲畜,怕他们会有什么闪失。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物质很是匮乏,尤其是我们那里,一年到头辛勤劳作,也挣不到几个工分。每家每户的日子都过得紧巴。
那时候,黑面馍、红苕、窝窝头能吃饱都不错了,还有什么挑剔?家家户户每天都吃两顿饭,晌午饭是不变的小米粥,红苕下来的时候,由于我家人多,妈妈会烀一锅红苕。后晌饭,会做面条,汤面的时候多一些。尤其是冬天,汤面里也没什么菜可下锅,白菜萝卜那是家常,又没有油水,充其量呛个葱花泼进锅里,我们吃的津津有味。
萦绕在记忆里的还有,只下了白菜萝卜的汤面条,有时候,上顿没吃完的小米粥也倒进面条里,那是我最不喜欢吃的。可不吃又得饿着,只能勉强下咽。
最让我不能忘怀的是,过年时父亲炖的砂锅。腊月里,生产队杀了猪,还分了菜籽油,就连豆腐,在那样的年月里,也是少的可怜。
大年初一,不走亲戚,父亲会在门后地上用几块砖盘一个简易的炉灶,把砂锅垛在上面,父亲则会搬个小板凳,坐在跟前看守者,不时地用那双特制的长筷子搅拌着,翻抄着,以免底下的材质被烧糊。
热气腾腾的砂锅端上桌,我们早已按捺不住,两只眼睛紧盯着。父亲会先挑起砂锅里的肉片夹给姥姥,然后又按从小到大依次夹给我们。
砂锅里除了肉片,无非就是红、白萝卜、白菜、豆腐、粉条,可对于我们来说,却是人间美味。那时候食材太少了,尤其又是冬天,萝卜白菜都少的可怜,还得妈妈计划着做给我们吃,要不,一家人会没菜吃的。
1979年落实政策,我们一家从老家来到酒泉,恢复工作后,即使被生活压弯,但父亲骨子里也不服输。工作上,父亲总是克服困难,用满腔热情完成各项工作。
父亲是一位很正直的人,非常讲究原则,但又很讲道理,他的言传身教是我终身的财富。从小到大教育我们姐弟,不要随便拿公家和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那是我上初中的一天,回到家,看到父亲挽着袖子正在和发面,才搅拌了两下,父亲就停下手,旋即搓起手来,嘴里还念叨着,怎么发错了?我还没弄明白,父亲提起刚才打开的那袋面粉,放在了自行车后座上,一手推着自行车,另一只手扶着面袋子,好在粮站离我家也就两百多米。不大功夫,父亲就驮着一袋面回来了。
我才明白,父亲买的是标准粉,可由于工作人员的疏忽大意,给父亲付的是优等粉。父亲原本就是在粮站工作,手一挨着面,就感觉出来了。我问父亲:“那咋办呢?你都打开了。”父亲回答:“这好办,只需把我用了的这些面补个差价就可以了。
更让我对父亲敬重的一件事,那件事,我一辈子都不会忘。那是1999年的时候,我的弟弟要结婚,刚刚大学毕业没几年的弟弟身上也没多少钱,都是父母和姐姐们在给他凑。那时候父母退休工资也少的可怜。
父亲就去银行取钱,父亲数了好几遍,都不对,就对工作人员说:“你是不是数错了?”原来,银行的工作人员给父亲多支付了五仟元。那时候,父母的退休工资也少的可怜。可父亲说:“不能亏人,他们也有家,这五仟元,是他的工作失误,弄不好会丢了工作,咱不能那么做。”这件事我一直记着。父亲就算自己日子过得艰辛,也不愿接受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何况是这种昧心钱。
曾经在父亲的庇护下,我们安然的长大,如今我们已经有能力能够尽孝时,父亲却已经离开。无数次地想起父亲,想起父亲留给我们的美好时光。
我一直对父亲怀着敬畏之心。父亲在我的印象里,坚韧、威严、耿直。父亲用自己艰辛的一生,坚强的内心,换来我们的一家人的安稳幸福。
父亲用异常的辛苦,养育儿女们长大成人,用自己的坚韧、正直教给我们为人处世的道理。宁愿自己苦点、累点,却从来不会苦着儿女们。从来不会去抱怨什么,有的只是无私的关心。
不知不觉,老父亲离开也快八年了,每当想起父亲,最后一次离开时的情景就会浮现眼前……
那是2018年的8月份,我回咸阳去照顾我90岁高龄的父亲,那时候,我的老父亲生活已经不能自理,每天大多数时间都是躺在床上。吃饭也得躺下才能咽下。而且,父亲由于病情加重,已经说不出话来了
每天,我会把父亲扶的坐在轮椅上,让他看会电视,但父亲坚持不了多长时间,就会要重新躺回到床上。
还有,每天晚饭后,也会烧好水,给父亲泡泡脚,搓搓手脚,按摩按摩。照顾父亲两个月,每天和父亲朝夕相处,比我50年加在一起都多。
等到国庆长假结束,我准备返回酒泉时,那天吃过晚饭,我坐在沙发上,父亲坐在轮椅上看电视,当二姐告诉父亲,说我就要返回酒泉时,父亲竟哭了。
看到父亲哭了,二姐安慰着父亲:“小五(我在家中排行老五)来两个月了,道文和娃在家,等过年的时候她就又来了。”
我没想到,我坚韧、倔强了一辈子的父亲,就算在最艰难的岁月里都没有低头的父亲,哪怕是被冤枉了,在农村参加劳动了十八年,生活的艰辛没有压垮他,军人出身的他,不气馁,不退缩,顽强的父亲那一刻竟哭的像个孩子。
这就是中国式父爱,对儿女的爱从来不会说出来,为了儿女受尽了苦难也无怨无悔。
今天晚上想起临别时父亲哭的时候,我竟然像个傻瓜,我当时为什么没有上前抱抱父亲。为什么没有对父亲说出我爱他?一切都无可挽回了,真的是好后悔啊!应该好好抱抱为了这个家,为了儿女的老父亲,我这个女儿真的是做的很差劲。谁知,我这一走,竟和老父亲成了永别……
每当想到父亲,就会想起和父亲临别时,父亲哭的场景,也许父亲已经有了预感,不知道我回去了,还能不能再见到我?
父亲年少时,也受了不少的苦,青年时参加了解放军,还参加了抗美援朝,这些经历使父亲性格坚韧、耿直了一辈子,就算是在最艰苦的岁月,受到别人迫害、遭受不平等待遇的时候,他都没有屈服过,掘强的性格使他一辈子不向困难低头。
可当父亲年老的时候,他会在我为他洗脸或者喂饭时,伸出手指,轻轻刮一下我的鼻子,也会挣扎着抬起头,用自己的父母抵住我的额头顶牛。
那一刻,我觉得父亲真的是老了,从不愿让我们看到他不坚强的父亲,竟也有他柔软的一面。
父亲是严厉的,我一直存有敬畏之心。在我的心目中一直都是高大的,伟岸的。父亲也是柔情的,岁月磨去的他身上的棱角,从前那个严厉的父亲变成了一个老小孩。
岁月磨去了父亲的棱角,那个在儿女面前顶天立地的父亲变得像个孩子。有时候,对我们说话,变得小心翼翼,当我们说了重话时,他又表现的像个受了委屈的孩子。
后来,父亲去世了,想着有父亲陪在妈妈身边,我才安心。父母在老家,而我又好几年都没有回去看望他们了。
父爱悠悠,如山般厚重,这一永恒的话题,纵使说上千遍万遍,也依旧能喋喋不休!纵使千呼万唤,也听不到一声回应。
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想念父母,也常常回忆起小时候的一些事,那些美好回忆一直浮现在脑海,挥之不去。
我多想,能够让时光倒流,能够和您一起相处,我多想,还能够再叫您一声父亲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当父母成了一种奢望时,没有父母亲,我的双眼无数次浸满热泪,我的心里也是无尽的思念。
下辈子,我还做您的儿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