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娱乐圈
疾病面前,99%的人都是隐形贫困人口!

疾病面前,99%的人都是隐形贫困人口!

作者: 医馆家 | 来源:发表于2018-07-12 12:07 被阅读8次

这段时间,

朋友圈都被一部片子刷了屏

《我不是药神》

很多朋友看过后都哭了...

电影上映7天,票房已超17亿,豆瓣上更是打出了9.0的超高分!

微博上,电影主页大V推荐度达100%。微博CEO王高飞说,这是第一部微博上推荐度100%的电影。

健哥也去看了《我不是药神》,很感动......

记得影片结束时,前排一个女生哭到,她男朋友都扶她不起来......

这片儿实在是太精彩、感人了,演员个个演技好到炸裂,尤其是这种直指现实的题材更让人意外!

这部电影被网友称为“华语影坛二十年来第一神片”!

看过的网友一致点赞,有人甚至说,这是至今最好看、最深刻、最催泪的国产电影。

《我不是药神》改编自真人真事,围绕着一颗贵如黄金的抗癌药,讲述了慢粒白血病人的生死抉择:

吃药,就能活下去,但意味着倾家荡产,

不吃,就只能等死!

如果是你,你会怎么选?

黑格尔说过:真正的悲剧,不是出现在善恶之间,而是出现在两难之间。

看完电影,“命就是钱”,是让健哥印象最深的一句话。

也许只有那些真正得过大病的人,才能更加深刻感受到这句话的含义。

程勇冒险为了赚钱,患者花钱为了保命。

对生病的人来说,他们需要花钱买药来救命。有钱才要药,有药才能有命。对他们来说,“命就是钱”。

疾病,不仅仅是身体不适、巨大的痛苦,更意味着巨大的治疗成本,对一大家子的经济绑架。整个家庭可能因为一场病,由富裕小康直接掉进贫困,并一蹶不振。

疾病,可能改变很多人以及相关者的命运,像一场大风暴,不容分说地裹挟一切,卷进未知的轨道。

感谢《我不是药神》这部电影,让很多人哭的时候,也倒逼很多人去思考:如果我面临困境,我该怎么办?

一场病压垮一个家庭

两年前,山东泰安的晴晴被检测为戈谢病,全球仅有1万患者,发病率为百万分之一,每半个月需要打一支注射用伊米苷酶。

一支药的费用为23000块,外加十块钱注射费。

晴晴的爸爸在外打工,一个月能挣3000元,注射两针就要花掉爸爸一年多的工资,两年期间,家里没买过一件衣裳。

别人说,湖北有个中医很厉害,据说可以治戈谢病,母亲带着晴晴过去了,开了一大堆的中药,吃了20多天,花了6000多块,没有半点用处。

为此母亲偷偷哭了好久。

家里的钱根本不够用,找亲戚借,找爱心人帮助,也还是不够,母亲就将一封封手写的信寄到省里,得到的回复都是:

“目前我省还没有出台关于把戈谢病纳入医保的政策。”

一家人看不到任何希望。

(来源:齐鲁晚报)

图片来源:外科风云

一名知乎网友讲过自己的经历,他们全家都是央企职工,外公外婆、大舅小舅,以及他的父亲母亲,山珍海味吃不上,但日子已算滋润。

98年,他还在读小学,外公查出鼻咽癌晚期,当地无法医治,小舅请长假带着外公四处求医,辗转东北和江浙两地,最后选择了长春一家医院。

大舅申请外调项目,只为了多拿点补点,母亲则负责后勤,一家人的吃喝拉撒,医疗费用的报销,以及申请单位的各种贷款。

一次包饺子,小舅妈吃着吃着就哭了,她说,有一年多没吃过肉了,去菜市场买菜都是趁着收摊的时候,只为了多省几块钱。

一天,外婆召集家庭议会,医生说有一种进口药,一针两千块,一周三针,疗效怎么样,还不清楚,问打还是不打?

会议开到半夜,最后决定用药。

图片来源:外科风云

两年后,外公去世,留下三家满满的债务,他不知道还了多久,只记得到上高中的时候仍在还钱,小舅因为经济压力,一直等到他大学的时候才敢生小孩。

后来,他母亲经常对他说,如果她老了,患了重病,她不要治疗她要安乐死……

因病致贫早算不得新闻,在全国的贫困人口中,44%的人就是因为一场病,大概有734万人,这还只是2016年的官方数据。

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梅颖说,70%贫困的就是因为疾病,一场大病能毁掉一个家庭。

据《中国中等收入群体医疗服务与医疗保障研究》显示,在城市家庭,自付的医疗费用中,有8.9%需要借债才能支付,在农村,这个比例为20%。

当然,这不包括那些根本没有纳入医保体系的大病。

一个普通家庭与贫困的差距,也就隔着一场病。哪怕是有车有房的中产,一场不大不小的病也能让你捉襟见肘,在疾病面前,我们就是如此脆弱。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有种病

叫不想拖累子女

北京青年报的报道,温州有位老人叫戴金秀,70岁,育有二子一女,都有工作有家庭,普通而温馨。

老人很开朗,唱黄梅戏、跳交谊舞,时不时和朋友出去玩。去年4月,老人咳嗽不止,痰里带着血丝,她瞒着子女到医院检查,结果出来,是肺癌,晚期。

老人的世界突然就塌了一半,焦虑,晚上睡不着觉,不到一小时就醒来。

子女不知情,带着母亲去精神科,医生说有焦虑症,需要安眠药。

8月16日上午9时,老人跟女儿说,要去中山公园看戏,便一个人走了。

穿着橘红T恤,碎花小脚裤,以及黑色布鞋。到吃中饭时间,母亲没回来,女儿折回公园找,找了很久,也没发现踪影。

回到家,发现留了一封长长的“诀别书”,满满两张纸,上面写着不想拖累子女,以及她想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

图片来源:外科风云

三个儿女开始疯狂寻找,找熟人、找朋友、找警察;找监控、找媒体,整个温州都惊动了,也没发现踪影。

8月19日上午10时30分,救援队在一处废旧的拆车场附近找到了戴金秀,面部朝上,已无生命体征。

这样的新闻太多太多:

怀柔老太不愿拖累子女勒死瘫痪丈夫后自杀、

荆州患病老太不愿拖累孝顺儿女跳湖寻短见、

湖南同村数名老人连续自杀只为不拖累子女、

安徽9旬老太跳井身亡因疾病缠绕不愿拖累儿女……

没有具体的数字可统计,到底有多少老人一生病,首先想到的就是不能拖累子女,不能拖累家人,用一种残忍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很痛,也很现实。

图片来源:外科风云

更残酷的现实是

不敢病,更不敢死

论坛上看到一个帖子,女,28岁,医院确诊为糖尿病,好几天空腹血糖15.9-16.7,有家族病史,父亲死于糖尿病。

老公在外创业,事业刚刚起步,上个月给孩子换了学区房,还有300多万的贷款,确诊的第三天,弟弟结婚,问能不能借10万块钱,所有的事情在一瞬间就崩溃。

原本的女强人,回到家看到孩子就偷偷哭,不敢跟老公说,也不敢和孩子说,卡里已经没有一分钱可以借给弟弟。

以前很怕死,晚上梦到死醒来都会哭,现在不怕了,希望出门就被撞死,这样还能给家人留点钱,不想拖累家人。

但想着自己死了,房贷怎么办,女儿怎么办,老公怎么办、家里的老人怎么办,越想就越崩溃。

眼泪哗哗地就往下掉。

图片来源:外科风云

“小病拖、大病抗,病危等着见阎王”几乎成了我们的现实写照,不是不想治,而是不敢治、害怕治,治不起。

在疾病面前,大部分的人都无能为力,但谁也不能保证,下一个被光顾的不是你,就像《流感下的北京中年》那样。

最开始的一场感冒,到最后把一个家庭推向奔溃的边缘。

都说病来如山倒,有时候,倒的不止一个人,而是一整个家庭,在一个医疗体系根本不完善的国度里。

病,也等于恐惧、等于贫穷、等于奔溃。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在疾病面前

一个家庭为何会如此脆弱

一旦家庭成员生一场需要50万的大病,基本就可以摧毁一个家庭。目前,至少一半家庭的风险抵抗能力几乎为0,哪怕看上去你有车有房。

·不理想的医保体系

之所以这么说,是想告诉你,不能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医保上,至少几十年内,是很难达到理想状态。

·四二一的家庭结构

四个老人,两个大人,在加一个小孩,二胎开放,有可能是两个小孩,这就是现在的四二一家庭结构。

尤其是八十、九十年代出生的孩子,都开始迈入不敢病,不敢死的中年门槛。

这样的家庭结构注定是大负担、高风险的,也注定了在养老和医保不太理想的情况下,你必须攒更多的钱,来应对突发的变故。

·零储蓄的财务状况

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报告》显示,在中国,超过一半家庭的储蓄为零,零不仅意味着穷,也意味着风险,意味着无钱治病。

一位朋友是这样描述自己生活状态的:每月工资一发,房贷、信用卡,就得扣掉大半,剩下的,宝宝花费多少、吃饭花费多少、老婆买衣服、化妆品花费多少,左算右算还是不够。

生活的开销都不够,更别说风险应对基金了。

·侥幸心理

中国保监会发布的《中国热身保险业重大疾病经验发生率表(2006-2010)的通知》显示:

男性在0-72岁期间“至少罹患1种重疾”的概率为44.32%。

女性在0-78岁期间“至少患1种重疾”的概率为46.81%”。

讳疾忌医,是我们的心理传统,对不愿发生的事情,选择不去碰触,总觉得,疾病离自己很远,侥幸心理越重,准备就越不充分,风险的冲击业就越大。

病来了,所有的道理都显得苍白无力,也可能所有的努力和准备都将化作无可奈何,但不意味着只能听天由命。

我们能做的,是将伤害降到最低,不至于摔下来,连个垫子都没有。

每个人都应该清楚,

我最重要的是什么?

是健康,

是未病先防的意识!

健康是无价的,

与其事后弥补,

不如事先预防!

 ·多认识几个医生

冯唐说:“中国医疗服务市场作为整体还不是一个市场化的市场,之后很久也不会。你三十五岁之后,需要多认识几个医生朋友,请对他们好一些。”

进过医院的人就知道,没熟人,一切都乱套,都不知道你下一步该怎么办。多认识几个医生,能让你少走很多弯路,也能让你少花很多冤枉钱,而且请对他们好一些。

 

 ·不要让一个家庭长时段处于负债或零储蓄的状态

有必要给每个家人买份保险,尤其是老人。当然,更不要让一个家庭长期处于恶性负债中,有钱,就意味着抗风险的能力强,不至于慌乱,做决定的人乱了,一家子就乱了。

如果习惯了先消费后还钱,最好学着节制,中国一半以上家庭零储蓄,别说是疾病,就是失业,也能让一个家庭迅速奔溃。不想一病就穷,就不要长时间让家庭财务处于紧张状况。

  ·遵医嘱、及早治疗

至少目前而言,遵医嘱就是最好的选择,及早治疗,能让你少花冤枉钱,至于小区周围的保健品,没有例外,都是骗人的,坑起钱来,比病还恐怖。

不要像《流感下的北京中年》里的岳父那样:一定要同时打开厨房窗子,南北对流通风,并且坚持不穿上衣,吹半小时,最终让一场致命的流感趁机而入。少信奇怪的养生,少吃奇怪的补品。

  ·定期体检

我知道劝一个年纪大的老人去体检是有多么困难,哪怕这是一项只有好处,没有任何坏处的东西。很多时候,打垮人类的,并不是困难,而是顽固,尤其是倔强的老人。

定期体检,能让你及时止损,不要排斥现代医学的进步,至少它让人类寿命延长了几十年。除非是真的没钱,至少每年一次体检吧。

另外,健哥脑中也想起了一句话:

越是最底层最卑贱的人,越可能拥有神性。

为什么越是底层的人越可能拥有神性呢?

有一句话是最好的回答:

“只有曾经坠入深渊的人,才能理解他人的痛苦。

我曾经痛苦过,

我知道痛苦的滋味,

所以我理解你现在正在经历的痛苦。

我曾经也坠入深渊,无比绝望过,

所以对现在身陷绝境的你才有切肤之痛。”

电影《我不是药神》中,

让我很感动的一个角色是黄毛。

不到二十岁的黄毛,

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

他得了白血病后,

为了不拖累家人,

就从家里跑了出来,

到屠宰场做工人,收入很低,

连最便宜的药都买不起,

所以最开始他只能抢药。

但是他抢到药之后,

想的不是自己一个人,

而是将药分给了其他病友。

当警察追查上门时,

他为了保护“药神”程勇,

开着货车冲上马路吸引追捕,

结果死在了大货车的轮盘下。

黄毛为什么要把抢到的药分给病友?

黄毛为什么要舍身掩护药贩子程勇?

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话来解释就是:

“当我们自己不幸的时候,

我们对别人的不幸感受更加深切;

感情的趋向不是分散,而是集中。”

一个不被命运善待的人,

最能识得善良,也最能珍视善良。

大家总是在说,这是个越来越冷漠的社会。

其实你只是没看到,或者没赶上。

或者你选择回避,不去看,拼命掩饰自己柔软的一面,竭力把自己武装地冷漠、坚硬。

那些让人心软的瞬间是一种提醒。

提醒你自己不是一个冷漠的人,你还有善良。

米兰·昆德拉在《生命不能承受之轻》里说:人最大的弱点是善良。

因为善良让人心软。而不以损失自己的利益为代价的善良,从来都是这个世界上最稀缺的东西。

但人最大的能力也是善良。

电影里,程勇的善良,最终推动了医药改革,高价药格列宁进了医保。这也是现实中真正发生的事。

《我不是药神》中的不同人物,在白血病人面临死亡时,无一例外都选择了去拯救。

这是发自内心深处的善良,也是对生命最高贵的致敬。

我们每个人都不是药神,而我们致敬生命的善意,就是治愈人心的神药!

健哥感触:

愿有良药,治愈贫穷。

余生漫长,除了生死都是小事!

请记住:珍惜眼前人!

愿我们都能少些病痛、健康地好好活着!

部分图文内容来源:康爱公社、水滴互助、国馆、躺倒鸭、洞见、新浪微博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疾病面前,99%的人都是隐形贫困人口!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umlp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