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教师节,小猫的更文里说到20年前,教师过节会发一些日用品,现在校长会请教师们撮一顿。
文章的最后交代,猫妈说要是英语老师就好了,那样英语现在就派上用场了。我在文后留言,“我30年前差点当上乡村英语教师。”
1989年,我第三次参加高考,侥幸达到录取分数线。我的第一反应是,如果被第一志愿录取,我将就读盐城师范专科英语系,毕业后回到家乡,当一名英语老师。
我们那时没有168热线,更没有电脑查询。所有考生的成绩被打印在一张表格里。然后,招生办根据分行,把每个学生的分数通知单剪下来,装进信封里,分别寄给考生。
因为我选的是英语兼报文科,分数一公布,学校就通知我盐城师范学院去参加口语测试。
现在回忆起来,那个口试其实也很简单。先到准备室,发给我们一页材料,相当于一篇小短文,每个单词我都认识。读了多少分钟,我已经记不清了。反正,我觉得时间蛮宽裕的。
进入考场,考官提问,考生回答,有根据材料内容的提问,也有要求自我介绍。
我走出考场,最大的感受考官的发音挺纯的,平时在校老师强调的失去爆破、连读技巧等,在考官那里都有所体现。
这样看来,好像我是考官,那些学院的教授反倒成了考生。
开个玩笑,那是我第一次走出县城,来到地级市参考,感觉更多的是新奇。其实,在此之前,我到县城,也只是因为预考和高考的考点设在县城。
乡里娃,第一次进城,至今想起来还是那样深刻。偶尔路过某百货商场,看到橱窗里琳琅满目的商品,只能隔着玻璃窗对着老板娘(那时的营业员)“做个大鬼脸”(记不清歌名了,反正我那时最爱唱这首歌)。
“那后来为什么没有坚持自己的理想呢?”这是小猫在空间的回复并提问。
实话说,那是唯一的口试经历,我甚至不知道这准备室是让我们阅读理解的,所以我的时间都用在分辨教室上了。
哦!原来大学的教室是这样的(我们那时没有像现在这样区分等级,只要被录取了,就统称考取大学了),我甚至想如果我被贵校录取了,对面那位Professor Peng说不定就是我的老师了。
针对材料提问,我回答得不够好;至于用英语自我介绍,我感觉还行。
还有一点感触,就是大学教授特别会表扬学生,不管你表达水平如何,他总会点头赞赏,甚至不吝赞美之词。
我没有成为英语老师的原因,一直以来,我宁愿相信J校提前招生,而不是因为我没有通过口语考试。
“高考从来不是如愿以偿,而是阴差阳错。”这是女儿高考录取时发出的感慨。不知什么原因,我也喜欢引用这句名言。
人生有许多路口,有时不经意间,就会错过。说不清那条路更好,因为有些路压根儿就没有。
今晚,我突然发现,如果没有素材,那就写写回忆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