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时候,心里有了写东西的萌芽呢?
拨弄下时光轴,答案定格在高二选择文理科的时候。
那时候很迷茫,不知在文理的分叉口该选择哪条路。
父母建议选择理科的声音一直飘在耳边,但是听着这个答案,心底却像无根的浮萍,虚虚晃晃落不下去。
很意外,余秋雨先生的书竟在这样的时候进了我的视野:一片橘光,一个背影,一本书,一行眼泪,携带着那个夜晚就成了记忆中永恒的定格。
在余先生的文字中,我能感受到余先生赋予文字的力量,我也能依靠余先生的人生体会,锻炼我自己行走的精神体悟。
我享受着余先生的书中带来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悟”,突然,就唤出一股冲动——我也想我的文字,能够带给别人力量;也希望我的文字能让某个人看完之后说一句“因为它们,我有所收获”。
算不算呢就是因为这个念头,我选择了文科;
就是因为这个念头,我将对文字浅浅的喜欢变成深深的爱。
当然,我知道,自己写作的水平在哪条线上;我也知道,自己瓶里的水装的有多浅,
但是,写作的水平和写作的态度从来不应该成正比,不是吗?
文字只是个“黑方块”,当我们敬之、信之、仰之的时候,
原来,它也可以变成一个“生命体”!
将快要失去的技艺继承并传递是一种传承,将冠有姓氏的血液继承并传递是一种传承,那将蕴含思想的文字继承并传递是不是一种传承呢?
不需要只传承一个人的思想,也不需要限定传承者只能是一群聪慧、有成就的人,
仅仅是一群热爱文字的人,仅仅是一群无名无姓、却全力维持文字活力的人,一直去坚持,一直去创作,一直去赋予文字自己所理解的“生命”,
这样的,算不算传承呢?
网友评论